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新增本科專業怎麽選系列之一

【中國教育報】院長來了!手把手帶你看懂新專業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5-05-14  瀏覽:

(服務國家戰略篇)

翦知湣

如果說高考是青春的試煉,那麽專業選擇便是理想的第一次真正著陸。在即將到來的盛夏,萬千高考生不但要以筆為刃,劈開未來的光,還要以心為舵,為自己的人生選定航道。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同步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以下簡稱“新目錄”)。新目錄包含93個專業類、845種專業,增列29種新專業,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快速響應。

在全國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優化力度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個人的專業選擇,如同涓涓細流匯入浩瀚江海,既是對自我價值的追尋,也是對時代浪潮的呼應。如何才能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專業新藍海”中找準航向?從本期開始,中國教育報高教周刊推出系列報道,以權威視角深入解讀新目錄增列的本科專業,為廣大考生及家庭提供兼具前瞻性與實用性的“新專業航海圖”,助力青春的選擇與國家、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讓個人理想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綻放光芒。——編者

海洋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健康與醫療保障、低空技術與工程……當新專業的選擇與國家戰略相遇,不僅是青春與時代的相逢,更是小我與大國的雙向奔赴。

每個專業,都肩負著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每項技術突破,都將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每次選擇,都折射著對未來的思考,映照著時代的回響。

錨定國家核心戰略需求

新專業,是國家戰略的使命召喚,更是擁抱未來藍海機遇的智慧之選。

——浩瀚深藍,既是未知的秘境,也是探索的航程。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深刻改變了傳統的海洋研究範式。‘海洋系統科學’‘智慧海洋’和‘透明海洋’等新思路、新技術,正推動海洋科技發生革命性變革。當前,我國急需大量兼具海洋科學和海洋技術專業知識的跨學科、復合型創新人才。”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劉玉柱介紹,該校面向海洋強國戰略,緊扣學科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要求,整合原有的“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專業,設立了“海洋科學與技術”新專業。

  “新專業註重地球系統科學理念,強化科學與技術的融合統一,以讓學生掌握紮實的海洋科學與技術基礎理論知識、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海洋領域開發和應用中的復雜工程問題為目標,著力培養海洋科學與技術交叉的跨學科、復合型創新人才。”劉玉柱說。

——集成電路,被譽為“工業糧食”,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

  未來科技發展中,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地位日益凸顯,集成電路是數據生成與處理的物理根基。2023年底,川渝兩地攜手啟動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集群培育與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預計到2025年,集群的主導產業規模將突破2.2萬億元。重慶市人社局、四川省人社廳同期發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顯示,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屬於極度緊缺人才。

“當前,無論從全國範圍還是成渝地區來看,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技術人才短缺都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重慶郵電大學先進製造工程學院院長祿盛表示,這一現狀正是學校新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直接動因。

  “新專業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和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業集群需求,培養擅長製造技術、精通製造工藝、掌握製造設備操作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以及具備解決‘卡脖子’難題能力的領軍人才。”祿盛說。

——距地面300米以下空域是低空經濟的主要活動範圍,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新興賽道之一。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發展低空經濟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低空經濟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隨著低空飛行活動的日益增多,預計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低空技術與工程的基礎支撐。低空技術涉及航空工程、無人機技術、交通管理等多個領域,各類人才需求量缺口巨大。”北京理工大學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負責人、該校宇航學院院長龍騰介紹,新專業設置面向國家低空經濟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致力於培養相關領域拔尖創新領軍人才。

註重交叉融合+校企合作

新專業,是學科邊界的創新突破,更是連接產業和社會需求的實踐橋梁。

在“雙碳”大背景下,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綠色低碳工程師戰略科技力量的緊迫需求,北京科技大學新設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該專業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毛新平介紹,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基礎理論類、計算機類、經濟管理類、流程工業類與專業應用類等五大類。

“新專業的學科平臺和專業核心課程絕不是已有專業課程的簡單疊加,而是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貫通多學科內容、融合多學科優勢,圍繞新專業的培養目標新建了大量課程,編寫了新教材及課件。”毛新平強調。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給國家帶來新挑戰的大背景下,重慶醫科大學新設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邱景富介紹,新專業以“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指導思想,學校與醫療衛生單位、健康管理機構等共同開發了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實現了專業教學要求與行業內崗位技能要求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除了保持臨床醫學、管理學、社會保障學等傳統特色基礎課程,我們還緊跟社會、行業發展前沿,在課程設置上加強‘衛生決策仿真實驗’‘保障政策角色扮演磋商會’‘健康保險產品設計實訓’等互動類課程。”邱景富說。

龍騰介紹,學校跨學院學科匯聚了優質的師資、平臺等教育資源,支持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發展,並製定了詳盡的規劃:2024年至2027年,專業整體實力進入國內優勢地位,服務低空經濟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2027年至2030年,圍繞低空技術前沿方向,打造一流課程和高水平規劃教材,總體水平達到國內一流專業前列;2030年至2035年,圍繞世界低空技術前沿問題,形成領先的專業理論和人才培養體系,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屆時,本專業將持續為低空技術領域產業發展與變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龍騰說。

  3 在服務國家中成就自我

新專業,是未來職場的黃金賽道,更是成就個人價值的成長階梯。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支撐國家戰略的‘黃金賽道’,人才缺口巨大且持續擴大。”祿盛列舉了一組數據,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202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將達30萬,而相關學科年畢業生僅3萬余人,供需失衡顯著。

“集成電路行業的薪資水平極具競爭力,遠超傳統高薪領域,就業率近100%。”在祿盛看來,選擇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既是投身國家“卡脖子”技術攻堅的使命擔當,又是把握高成長性職業機遇的明智之選。

毛新平分析,目前“雙碳”專業相關人才分為三個維度——頂層設計層面、技術研發層面和碳經濟管理運營層面,主要分布於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門、試點履約企業、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機構和科研院所等。

“隨著‘雙碳’目標對各行業影響的深入,在未來5—10年內,相關產業對‘雙碳’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將呈現井噴狀態。我們經過調研發現,冶金、材料和能源等多個行業要求控製碳排放的企業數量約8000家,對‘雙碳’人才的需求在百萬人量級,此後還會持續增長。”毛新平舉例指出,中鋼集團、五礦集團、寶武集團、湘鋼集團和中國碳交易所等重點企業,每年在“雙碳”技術研發、碳咨詢、碳管理、碳評估和碳金融等領域對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的需求超過3萬人,這為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和發展空間。

通過專業學習填補國家低空領域的人才缺口,在行業藍海中開創個人事業的新天地;參與構建中國在低空經濟的國際話語體系,完成從技術“跟跑者”到標準“引領者”的蛻變;在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前沿領域成為開拓者,把握職業發展的黃金機遇……

“將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在服務國家低空戰略需求與推動低空經濟產業升級中,成就人生的價值。”在龍騰的腦海裏,已經為學生的未來繪就了美好的藍圖。

新專業負責人對你說

海洋科學與技術專業

布點高校:恒达平台

翦知湣

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海洋科學與技術專業註重地球系統科學理念,突出科學與技術相融合、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讓學生掌握紮實的海洋科學與技術基礎理論知識、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海洋領域開發和應用中的復雜工程問題為目標,著力培養兼具科學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跨學科、復合型創新人才。

恒达平台新設海洋科學與技術專業,既是基於學校在該領域卓越的人才培養條件和科研實力,更是為了回應國家“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需求。

同學們,選擇海洋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意味著選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擔負起“海洋強國”的使命。

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

布點高校: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毛新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

“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共識。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流程工業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戰場。迫切需要大量具有碳中和基礎理論、掌握低碳關鍵共性技術的學科交叉復合型卓越人才。

北京科技大學基於材料和冶金兩個“雙一流”建設學科,深度融合計算機、環境、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優勢學科,打破學科壁壘,獲批國內首個交叉工程類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設置可持續材料、低碳冶金兩個專業方向,實施六年製本碩貫通、八年製本博貫通培養模式。同學們,歡迎選擇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專業,投身碳科學基礎研究、低碳技術開發與碳經濟管理,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

布點高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重慶醫科大學

邱景富

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重慶市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術技術帶頭人

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緊扣國家戰略,精準把握健康事業和產業發展趨勢,深度融合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與醫療保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培育懂健康管理、精醫療保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上實現突破。

重慶醫科大學健康與醫療保障專業聚焦於構建科學、公平、可持續的全民健康保障體系,緊密對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健康中國”戰略為引領,立足醫學特色優勢,融合現代健康管理、醫療保障政策與科技前沿,整合醫療、保險與管理資源,圍繞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兼具醫學素養、管理能力與創新思維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畢業生可從事醫療保險管理、健康保險核保與理賠、健康保障政策開發與評估等相關工作,亦可前往高校、科研院所等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及深造。

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

布點高校:北京郵電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龍騰

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院長

低空技術涉及低空飛行器設計、能源動力、導航控製以及低空交通管理等多個學科領域,是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北京理工大學設立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通過匯聚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等優勢學科資源,圍繞低空飛行器設計研發和低空交通空管等領域,重點聚焦低空安全核心需求,構建多方協同的培養機製,為我國培養低空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推動低空領域新質生產力快速生成,作出北理工貢獻。

同學們,選擇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將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低空經濟的宏偉藍圖,在服務國家低空戰略中,勇擔時代使命,成就人生價值。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

布點高校:復旦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南京郵電大學

祿盛

重慶郵電大學先進製造工程學院院長

作為人工智能、6G通信網絡和量子計算等顛覆性技術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集成電路(芯片)已深度融入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重慶郵電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重慶市集成電路協同創新中心等頂尖科研載體,匯聚微電子、機械、物理、信息等多學科交叉優勢,響應國家突破芯片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戰略布局。專業緊扣產業需求,培養擅長製造技術、精通製造工藝、掌握製造設備操作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具備解決“卡脖子”難題能力的領軍人才。

同學們,選擇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就是選擇成為信息時代的“造芯者”、未來科技命運的領航者。期待你們以青春之誌攀登芯片科技高峰,共同點亮“中國芯”的未來圖景。

本報記者 張瀅 楊國良

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5/14/content_144744_18518525.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