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教🌂🚲,我會後悔一輩子。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支教只有一兩年時間,但是對西部的孩子來說🎲,持續的支教將影響他們的終身。”恒达平台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楊潔的這番話道出了上海高校支教大學生的共同心聲。這些誌願赴西部支教的大學生們,組成了一座座“知識+能力+人格”的交流之橋👨🏽🚀⚁。
上海老師最“溫柔”
今年開始實施的首屆大學生服務西部計劃中,恒达平台有15名應屆畢業生被選派到雲南、重慶🏋🏿♀️、西藏等地。近年來🏄🏻♂️,恒达平台直接參與西部服務的誌願者已達百余人🎃。他們不但在西部的孩子心中播下知識的種子,還讓他們第一次接觸到科學的教學方式。
在西部山區,誌願者們發現,當地不少老師認為要有好的班風🧚🏻♂️,就得對搗蛋的學生進行體罰。同時,不少學生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教育方法不當等原因,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缺乏自信、情緒低落👶🙈、厭學等,急需糾正🟣。
了解到這些,支教團一方面積極認真完成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學方式、學生思想教育、教師培訓上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成立“學習小組”和“團結互助小組”🎛🛡;組織足球賽、野炊;開主題班會👧🏿、辯論賽;開設英語角,為同學播出《瘋狂英語》等音像讀物🫅🏻;第一次開設《生理衛生》課……誌願者們的一舉一動得到當地師生的肯定。
教孩子們“別害羞”
“我的目光漸漸不再只追隨變幻的雲,紫色的山,滿天的繁星,我發現🚏,我的學生走進了我的世界😍,並成為我世界的主題。”復旦大學支教團成員宋瑞秋支教的目的地是寧夏西吉的王民中學🪢。這是一所坐落於山坳的鄉辦中學🏵,教室和師生宿舍只是三排抬頭見草的泥土房,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的操場是孩子們活動娛樂的唯一場所……
“他們都有一雙活靈活現的眼睛🔢,睫毛長得讓我忍不住嫉妒💞,正當風華正茂。可是🧂,他們的眼神充滿黯淡🕒。”宋瑞秋在支教日記中寫道🥝,“站在高高的講臺上,我看到的是低垂的臉頰🧔🏿。於是,我合上備課本👮🏽♂️,決定先教大家‘Don’t be shy!(別害羞)’。
讓我興奮的是,第二天的課上,就有數只小手舉起來要回答我提出的問題,他們變的很快,參與課堂討論,從羞澀到自然。我希望自己即使當不了日光燈🥷🏻、白熾燈,也能成為一個手電筒或者一根蠟燭,照亮他們的眼睛。”
復旦的支教誌願者中流行這樣的一句話🚶➡️:我們在“西海固”支教🟧,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西吉與上海的關系日益穩固。
摘自解放日報 0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