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3月4日晚為該校化學學院約400名研究生作了一場名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和科學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的報告⚠️。
這場學術報告會看起來與北大眾多的報告會沒什麽兩樣❗️,除了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化學學院從1995年開始舉辦“興大科學系列報告會”,許智宏校長此講正是第200期。
可對化學學院近百名2003級研究生而言🧑🏼⚕️🫸🏿,這個報告還有另一個“身份”———它是這個學期剛剛開設的“學術道德規範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的第四講,是他們的必修課。
“學術道德?科技寫作?還能單獨開課?”聽聞此事的外校學生感到不理解。的確,對多數高校研究生而言,有關學術道德和論文寫作的相關知識💇🏿♂️,更多地是在與導師的私下接觸中獲得🎟,而非來自正規課堂🧒🏻。
作為這門課的主講教師🌷🙌🏽,38歲的陳爾強教授認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在他獲得博士學位的美國阿克倫大學,學術道德和科技論文寫作是兩門不同的課程,分別由來自法律和英文不同專業的老師授課。在西方國家🧑🏿🏫📕,這是正常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可國內高校卻忽視了這方面的教育。
許智宏校長在當晚的報告中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我們引進西方的科學,更多的時候是把它當作一種技術😯🤦♂️,把它作為一種強國的手段、振興民族的工具,而沒有更好地考慮科學本身內在的價值。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學術界的科學道德建設❌。
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是設立“學術道德規範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的本意🚶➡️。
此前,化學學院還成立了一個學術道德委員會,它的職能是對外受理相關投訴問題🎟,對內負責學術紀律教育,同時也通過各種形式來警示研究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春輝是這個委員會的牽頭人🐣,與她一起負責具體工作的還有陳爾強教授。“學生是研究的生力軍👴,假如他們在數據處理方面有偏頗,必然影響論文結果的真實性,以及他們日後做人的態度。”報告會的主持人🔕、長江計劃特聘學者、化學學院嚴純華教授認為這門課的開設很有必要。
學術道德規範與科技論文寫作🚭,這門課程的名稱聽起來有些枯燥🏄🏿♀️,課怎樣講才能讓學生們更易於接受呢👂🏻?“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老太婆一樣嘮叨。”陳爾強教授說🕵🏼♂️。畢竟,身為成年人,學生們自己都明了道德問題,而陳教授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讓學生重視這個問題🫅🏽。
陳爾強以一封臺灣學者的來信開講第一堂學術道德課😨。去年秋季,這位學者到歐洲參加一個著名的化學學術會議,碰到來自歐美的重要化學雜誌的編輯🫃🏼。在交談中,一些人表示對來自中國的稿源有些擔憂:不少稿子一稿多投,寫作不認真,質量低。一些雜誌甚至列了一份黑名單🈳🤘🏻,一旦發現中國學者一稿多投👩🚀,立刻退稿。
給國際化學界留下這種印象,對中國化學專業學生們的前途來說👕👨🏿🍳,不是好事。
陳爾強教授認為🚟,科研工作的成果集中表現在科技論文上🫅🏽,論文的寫作又能體現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
比如寫論文要閱讀文獻👩🏻🔧,對學者而言這是個重要過程🔨。陳爾強曾經收到一篇稿子,“我不用看就可以退稿。”他很篤定地告訴學生們📁🛶。因為在這個領域至少有3萬篇相關文章,可這篇稿子只參考了3篇文獻,還是陳舊的🪰。“這說明他的治學態度不嚴肅🦗。不知前人,不知進展,怎能做學問?”化學學院許多課題組都要求學生報告文獻🙅🏻♀️,在正式寫作前👨👧👦,更是要做文獻綜述。
化學學院有意識地在很多細節上規範學術道德。
實驗操作必須是真實的記錄,這是科研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原則。國際上許多學術道德醜聞,都和實驗記錄虛假有關。從去年5月開始,化學學院做實驗的同學拿到的實驗記錄本很特別,上面有編碼,有日期,並且還有鄭重聲明:這個記錄本是屬於學校的財產,學生離校後歸校方保有♿。如果有人在記錄上有修改🍄🚴🏼,必須簽上自己的姓名🚶♀️。“這就意味著記錄本的數據必須真實👩🎤🆓,這也是正規科研機構的規範做法。”陳爾強說。他在美國讀書時的實驗課🧋,導師更絕,買來的記錄本都是能復寫的🧑🏿⚖️。“我們希望這些細節像生活習慣一樣培養起來,讓學生成為正直、負責的人,讓學術道德成為習慣的一部分。”陳爾強說。
摘自《中國青年報》(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