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鐘寧樺:用“結構性”思維解決高杠桿

來源:《審計觀察》2017年第四期   時間:2018-03-14  瀏覽:

      2015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去杠桿是核心任務。然而,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至2017年11月底,國有部門的負債總額超過100萬億元,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長10.8%。其中,中央國企負債總額51.5萬億元,同比增長9.3%;地方國企負債總額48.5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即在2017年,國有部門的負債仍然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尤其是地方國企。這可能是與“保增長”的目標有關。 
      我們認為,近年來我國出現的“產能過剩、庫存過剩、杠桿率不斷攀升”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和2008年之後為了保持經濟增速而實施的一系列強刺激經濟政策是相關的。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對中國製造的產品需求突然下降,導致我國在幾年內少了數萬億元的出口訂單。在外部需求突然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市場化的應對方式應該是主動地削減產能和去庫存。然而,在經濟刺激計劃出臺之後,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紛紛上馬大的建設項目,擴張產能。
      建造新的廠房和生產線,確實馬上拉動了內需,其表現為2010年GDP增速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的雙重上升。然而,當新的生產線建成、開始生產了,原有的產能過剩就更加嚴重了。在整個過程中,大量的金融資源被浪費。
      這樣的過程,還在不斷繼續。 

      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下降事關未來經濟增長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我國經濟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顯著下降。2008年之前,中國每1元GDP需要1.2元新增信貸,而最近已經接近4元。粗算下來,目前的金融效率大概是2008年之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組數字說明:雖然金融資源總量在驟增,但配置效率在顯著下降。大量的錢被配置到了低效的地方,甚至被浪費掉了。導致大量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保增長而實施的強刺激政策。在強刺激的背景下,大量投資項目迅速上馬,而這些投資往往是盲目與低效的、沒有市場需求作為支持的。即使帶來GDP的上升也是沒有質量的,而且浪費金融資源。
      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對於我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從2010年以來,我國勞動力的增長速度放緩,同時,在之後的一二十年中,我國社會將迅速地老齡化。在失去勞動力優勢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就需要更多依靠資本,尤其是需要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即將資金配置到真正高效的、有現實生產力的企業和項目上,配置到有創新潛質的早期項目中,以支持它們的發展。  

      去杠桿要精準,加杠桿要有效  

      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務總額達到了168萬億元,債務總量與GDP的比值達到249%;而2008年這一比例還不到160%。我國整體杠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非金融企業導致的,並且,我國的企業債務“驚人”的集中,主要集中在幾千家企業上,其中大部分是大型國有上市公司。
      國有部門作為一個整體,在2008年之後不斷加杠桿,其整體的負債率從56%上升到62%。但通過分析顯示,國企杠桿率的上升並不符合它們的企業特征和經營性需求,是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持的。 
      而與此同時,私營部門卻在加速地“去杠桿”,私營工業企業的整體平均負債率從2004年的62%降到2015年的52%。近期,私營工業企業所貢獻的產值和利潤占到所有工業企業總額的近四成,而這些企業的負債只占所有工業企業負債總額的兩成。即,私營部門使用的金融資源遠低於其經濟貢獻。因此,要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糾正國有和私營部門在融資上所呈現出的“兩極分化”的趨勢,使得各個部門得到的金融支持和其經濟貢獻大抵相當。 
      也因此,當下我們說“去杠桿”,並不是對於大部分企業說的,而是對於少數幾千家企業說的。去杠桿的“主戰場”在國有部門,尤其是低效的、嚴重產能過剩的大型國有企業。“僵屍企業”占據越來越多的資金,其結果是擠占了健康企業所能獲得的金融資源。大量資金借給這類企業用來還本付息而沒有用於真正高效的投資項目,會導致“金融不支持實體”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對於低效的企業,要盡快“去杠桿”,釋放這部分信貸資源,並配置到真正高效的企業上去。 
      對於“去杠桿”的原則,我們認為首先必須果斷地在低效的領域“去杠桿”。為此,需要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關停並轉低效國企,以真正實現“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目標。第二要在高效的地方“加杠桿”,讓真正有效率的企業、有創新潛質的項目以合理的成本得到資金,為實體經濟增長不斷註入新的動力和活力。第三有效的政策還必須逐步糾正現有銀行體系配置資金的低效,削弱非市場化的力量。為此要繼續推進我國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市場化改革。 
      總結來看,為了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中國經濟去杠桿的核心任務仍然在於持續推進國有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同時,讓更多的民營企業獲得貸款,即在高效的地方加杠桿,這樣才能激發新的增長動力。(《審計觀察》2017年第四期 ·封面專題 經刪節

作者鐘寧樺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與金融系主任
作者孫欣明、吳冰雁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