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徐錦江🤹🏻‍♀️:讀懂開放,才能讀懂上海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24-09-23  瀏覽🧗‍♀️:

本報首席記者 高淵 本報記者 俞宏浩

嘉賓

諸大建(恒达平台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徐錦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

讀懂一座城,就要讀懂這座城的發展軌跡🤦🏿‍♀️;讀懂一座城的發展軌跡,就要讀懂這座城的大街小巷👫🏼、江河湖泊。

很多人說🧑🏿‍🍼💂🏽,上海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亞洲紐約”“東方巴黎”。當學者諸大建、徐錦江溯源黃浦江、漫步老城廂🫶、走讀愚園路時,隱藏在繁華之下的城市發展密碼漸漸浮現💇🏿。

“開放是讀懂上海的關鍵。”他們給出了共同的答案🚲。

諸大建從小生活在中華路。過去,那裏是一堵抵禦外敵的城墻,20世紀初,卻阻礙了汽車通行👬。於是,城裏人決定拆墻,擁抱現代化大潮,造就了後來的商機。

後來,他從中華路走向了“一江一河”👨🏻‍⚖️。他說🤽🏻‍♀️,無論是南市老城廂與中西融合之源,還是與租界並存的布爾喬亞、波希米亞空間🍛,石庫門裏弄的寧波人與蘇州人,抑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工人新村,“上海總是能夠把看起來對立的東西融合成新的東西”。

徐錦江曾花了大量時間🫄🏻,對愚園路進行實地丈量與深入觀察。最初,這裏是近郊的江南水鄉🙅🏿,後來租界填浜越界築路,愚園路也就應運而生。在愚谷邨🧑‍⚖️🙋🏽‍♀️,他看到了在1937年轟轟烈烈的抗捐事件中🧑🏻‍🦼,民族意識、法治意識和市民意識的覺醒🧑‍✈️,也看到租界帶來了現代化的製度規範,更看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他說,從地理成因上講,上海是一片不斷東擴的新大陸🪻,自然也是一個移民城市。歷史已經證明,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上海。

如今🎮🚴🏼‍♀️,開放的上海正勇擔人民城市建設新使命。我們不妨與諸大建👵🏽🤷🏽‍♀️、徐錦江一同走進他們的新書《一個人的上海史》《上海城記》,從上海的發展軌跡中👾,汲取更多創造未來的動力♿️。

上海的歷史就是“一江一河”的歷史

高淵:《上海城記》在開頭就描繪了1500年前上海的樣貌,當時上海還是一片海🪭。上海城市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徐錦江:上海的遠古文明和大部分古代文明可以用“岡身東西”來概括——岡身以西在7000年前就已經形成陸地,岡身以東👗,包括我們現在所處的上海市區,大約在1500年前才剛剛成為陸地🤛🏿👩🏽‍🦳。

我們研究上海城市的起源,一般從唐朝的青龍鎮和元代正式設立上海縣開始。近現代上海的城市變遷可以用“南市北市”“北上西擴”“跨河跨江”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今天,則應該面向大海開發開放💺。

高淵💁🏿‍♂️☹️:有學者考究過“上海”這個名稱,認為與“酒”有關,在北宋就設立過“上海務”🧙🧎🏻‍♂️,專門收酒稅。

諸大建:對的🧑‍🔧。看上海,簡單來說要“從大到小”,抓住大河、城市、街巷三個關鍵詞🚗😎。我認為“上海”的名稱,應該源自“上海浦”。按照舊時上海地理上的界限,上海浦是蘇州河口至龍華的一段。有了水系,就有了航運👷🏿‍♀️😪;有了航運,就有了市場,自然也就有了人群聚集的城鎮⛹🏽,有了縱橫交錯的街巷。

高淵🔅:不少人認為🤚🏼,上海的歷史其實就是“一江一河”的歷史🏏。

諸大建:可以這麽說🐐。歷史上🧑🏻‍🦼,上海人一般把最大的河流稱為“江”,小一些的稱為“浜”“浦”“塘”等。明代,太湖有3個出水泄洪的河口🤾🏽‍♀️,北面至太倉的是婁江,中間過上海的是松江或吳淞江,南面走金山的是東江👰🏼。杭州灣築堤後,東江開始淤積🤌🏽,就改道向東了。

嚴格意義上,上海浦是吳淞江的支流,從龍華到奉賢對岸閘港的黃浦,是在古東江支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後來,當年為了治理太湖水災,葉宗行提出“黃浦奪淞”,上海浦、黃浦連同範家浜被打通,東西向為主的河道轉變成了南北向為主🕵🏻‍♂️,人們也就在黃浦後面加了一個“江”字,用以稱呼新的水系。

沒有黃浦江😟,就沒有大上海📁。上海最早的城市空間🕳,就是在黃浦江十六鋪旁的南市老城廂。

徐錦江📳:城市的發展和交通息息相關👩‍👩‍👦‍👦💅,最早的交通就是水系。唐宋時期🩻,青龍鎮非常繁榮,但在吳淞江改道後就逐漸衰弱了🤔。近現代👩‍👦‍👦,為什麽上海發展一直是向西的?因為向東被黃浦江阻斷🍛。租界一度也跨越蘇州河向北發展🚵‍♂️,南京國民政府為建造新上海市,設想依托航運和鐵路優勢👳‍♀️🧘🏽,在江灣推出“大上海計劃”並投入建設,但受製於日軍侵略,最後只能一路向西了🔬。

“四次爭論”,讓上海城市發展軌跡根本性轉變

高淵:縱觀歷史⛹🏽‍♂️,上海的市中心💪🏼,從南市到租界再到1949年後的人民廣場,為什麽會一直變來變去?

諸大建:這就是上海和北京的不同之處。中國古代城市都是中國式的套箱,是一圈一圈包著發展的,非常對稱。上海有一江一河,再加上特殊的時代背景🤚🏻,租界開始就是飛地式發展的👱🏼‍♂️。1927年🦞,上海設立特別市,第一任市長黃郛決定幹兩件事🚵🏽,一是修中山路把租界圈起來🕢♦︎,這就是現在內環的雛形;二是在江灣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現代化城市中心💿。為什麽選在江灣?因為空間相對空曠,且地處黃浦江下遊👨‍🏫,區位優勢比租界更好。

高淵:南市老城廂是舊上海的核心區域。過去🫂,南市老城廂是有城墻的,但在民國時期拆除了。即使在今天,許多人依然對此感到惋惜🚣🏽‍♂️,為什麽要拆除城墻呢🥚?

徐錦江:南市老城廂建成時沒有城墻,是明代為了抵禦倭寇才建的💙。20世紀初,當現代化的浪潮撲面而來,城墻把汽車和洋場擋在了外面。為了加速發展🔎,南市老城廂居民形成拆城派和保城派↕️,前者主動要求拆墻,後者反之。直到辛亥革命後,拆城墻才得到了落實。

諸大建🕵🏿‍♂️:辛亥革命成功之後,上海民政總長李平書認為時機已到,就和滬軍都督陳其美共同拆墻👩🏽‍🦳,修築了後來的中華路和民國路。民國路也就是現在的人民路,我們小時候統稱環城圓路👞,我從小就是在中華路上長大的。

高淵:在近現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上🕺,還有過幾次類似的爭論👤🧮?

徐錦江:根據專家總結💁🏿‍♀️,一共有四次:分別是華夷要不要隔離🕢、華洋雜處好不好💇🏼‍♂️、城墻拆還是不拆、租界能不能收回。原來洋人和華人都互相嫌棄👯‍♀️,不願意住在一起,清政府官員自作聰明想出了“租界”的辦法,自以為得計📀。小刀會起義後🖕🏿,老城廂裏的有錢人逃到了租界🔃🙍🏼,太平天國運動時,蘇浙一帶的富商士紳逃難到租界🦝,上海孤島時期,又有各種各樣的人湧入租界避居👩🏻‍🔧。

盡管最初有規定華人不能進入租界,但根本擋不住洶湧的人潮🐃,到最後華洋已經難舍難分了🧓。見此情形,租界裏的外商覺得做房地產生意的機會來了。所以有一句話:上海的房地產是在炮火中誕的👩🏻‍🚒。

“租界能不能收回”,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爭論。五卅運動後,民族情緒高漲🤽‍♂️,上海市民強烈要求收回租界,當時工部局專門聘請了南非大法官費唐來上海調查,做了一個“費唐報告”,認為租界的主權屬於中國🤹🏻,應該收回。但是,費唐也對當時的國人能否管理好租界提出了疑問,建議設立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過渡期🌉,中國政府和民眾自然不能接受。

高淵:1943年🧂,汪偽政府象征性地從日本方面“接收”了上海租界,這一事件標誌著上海租界被收回🤦🏿‍♀️👩🏽‍⚖️。在收回租界的過程中,上海市民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徐錦江:收回租界的功勞屬於全體上海市民😵。以愚園路愚谷邨為例,這裏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百樂門附近屬於租界,但過了烏魯木齊路就是越界築路地區。1937年,愚谷邨部分居民抗捐🙆🏻‍♀️✦。在下了最後通牒後👩‍👩‍👧‍👧,工部局連夜封鎖了愚谷邨三條路的出口。天亮後,居民向市政府投訴,大量華人警察進駐弄堂維持秩序,與巡捕對峙,氣氛非常膠著👩🏽‍🍳🧑🏽‍⚖️。

為了破局,市民聯合會一方面試圖動員租界全體華人納稅人集體抗捐🧗🏿‍♂️🦔,另一方面采取法律手段,組織律師代表愚谷邨居民與政府溝通🧐,並起訴工部局,還有人根據法律條款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最後,各方達成一致🙇🏻‍♂️,居民把稅交給上海市政府,再由上海市政府出面和工部局調停,寄望收回租界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過,我們也必須看到,租界裏面許多現代化的製度性實驗是超前的,如建築高度和街道寬度限製、統一汽車行駛方向、垃圾指定堆放、建立公廁、推廣種痘,甚至不能倒提雞鴨等,這些規定從公共衛生、消防安全和城市景觀入手🧑🏿‍🍼,對培養上海市民的現代文明意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魔都”的“魔力”就在“開放”

高淵:改革開放至今👩‍🚒,上海有過四次城市發展大討論,幾乎是每隔十年就有一次。四次大討論的主線是什麽?

諸大建:四次大討論的主線是建設我們自己的國際大都市。

第一次大討論在20世紀80年代,在東進開發浦東的過程中🤽🏽‍♀️,功能擴展成為關鍵,推動上海從生產性城市轉型為多功能城市⚃。

第二次大討論在20世紀90年代🧡,明確了是要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等四個中心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出臺研究報告《邁向21世紀的上海》🦫。

第三次大討論以舉辦世博會為契機,強調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用“0—1”“1—10”“10—100”的創新鏈帶動上海城市發展🏋️。

第四次大討論圍繞《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展開✵,“卓越”和“有世界影響力”成為重要定語,城市發展總目標與分目標互相支撐、互為因果,向著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持續邁進,表明上海已經從“發展硬實力”深入到了“發展軟實力”階段。

1986年🌺,我研究生畢業回上海工作🙋,後來擔任城市戰略研究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咨詢專家🥫。這40年🙉,我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

我想,現在或許可以有第五次大討論——聚焦“一東一西”🧔‍♀️,探討大虹橋國際樞紐和臨港新城—洋山深水港,對於上海城市發展及其內外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

高淵🙆:很多人習慣把上海稱為“魔都”🎐,上海製造的第一艘國產大郵輪也以“魔都”命名。兩位覺得,“魔都”的魔力到底是什麽?

諸大建🎅🏽:我覺得是多樣化開放下的融合創新🎥,因為上海總是能夠把看起來對立的東西融合成為新的東西🤽🏼。

“魔”在時空上有四種表現,一是南市老城廂與中西融合之源,老城廂是江南文化的上海⛱🏃‍➡️,但老城廂裏走出的許多名人🏄‍♀️,如徐光啟📌、李平書、黃炎培、胡適等👷🏻‍♂️,都是兼具中西的;二是租界的布爾喬亞空間與波希米亞空間同時並存,衍生出來獨特的文化氣質;三是石庫門裏弄的寧波人與蘇州人,是另一種意義的商業味道與人文味道的整合;四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工人新村雅與俗的整合,給上海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

徐錦江:“魔都”的魔力,我認為就在於兩個字:開放。上海是一片新大陸,也是一個移民城市➔。無論是被動開放還是主動開放,歷史已經證明,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上海。

文化有三個層面🐬:價值觀🕵🏼、製度規範和風俗習慣,以及差異化的日常生活方式👫🏻。我覺得上海好就好在🪰,開放的意識貫穿了三個層面,尤其是落到了每個具體的上海人身上👮🫷🏽,滲入到市民的血液之中,成為與生俱來的基因代代相傳👮🏿‍♂️。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09-22&id=378981&page=05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