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吳夢徽:AI深度介入德國大選,算法風暴考驗民主韌性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5-03-10  瀏覽:

當我們允許算法解析民主時,必須確保解析器的控製代碼始終掌握在公民手中。畢竟,技術考驗的從來不是民主的韌性,而是人類駕馭自身造物的智慧與勇氣。

2025年的德國大選不僅是一場權力更迭的競逐,更成為算法深度介入民主政治的實驗。競選的喧囂漸息,選票塵埃落定,但人工智能在政治舞臺上的身影卻越發清晰。這場技術滲透既非悄無聲息,也未達到徹底顛覆的程度,卻以獨特方式重塑著政治溝通的生態:當AI能夠批量生產說服性內容、實時優化傳播策略,甚至預測選民的情感共振點時,傳統政治活動中“人”的主體性,正面臨數字工具理性的持續叩問。

智械入局:當AI叩響民主之門

這場因執政聯盟崩解而提前舉行的選舉,不僅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碎片化的議會格局,更在技術層面改寫了民主競爭的底層規則。當AI生成視頻以算法放大恐懼情緒,成為極右翼政黨鞏固基本盤的電子號角;當聊天機器人wahl.chat萃取政黨綱領精髓,構建選民橫向比對的數字政策羅盤;當社交數據圖譜解析群體偏好,為每個選民編織量身定製的信息繭房——人工智能已從競選工具箱中的邊緣配件,升級成為操縱政治溝通的隱形幕僚。

然而,這種技術滲透的深度與政策討論的滯後形成了鮮明反差。盡管移民、通脹、能源轉型依然占據政黨宣言的恒达平台,而作為技術基底的AI,直到巴黎AI行動峰會前夕才以“歐洲數字主權”的宏大敘事被倉促推上議程。這種矛盾性折射出德國政治系統的深層困境:AI在此次大選中的“議題化”,既非源於政黨遠見,亦非公眾自覺,而是技術滲透社會引發的連鎖震蕩——從經濟主權危機到選舉誠信威脅,從代際認知鴻溝到地緣政治博弈。當AI成為影響政治權力運作的結構性因素,德國民主不得不直面終極詰問:在算法重新定義權力圖譜的時代,政治究竟是誰的遊戲?

算法參政:民主的“效率福音”,或是權力的“作弊代碼”?

在圖林根州,劍橋團隊開發的AI工具wahl.chat正重塑政治參與——它能將千頁政黨綱領壓縮為對話摘要,並標註原文頁碼供選民核驗。其開發者猶如“數字時代的修道士”,堅持以絕對中立的代碼對抗信息汙染,拒絕在算法中植入任何傾向性標點。兩周內35000次使用量,印證了技術平權的可能性。然而AI的另一面,是德國極右翼選擇黨(AfD)的算法武器化:AI生成的黑人犯罪畫面與政敵受辱影像——衛生部長戴手銬、經濟部長撿垃圾——被精準投放至目標選民。這些視覺毒株在社交平臺裂變傳播,將AI異化為極右翼的情緒引擎。

各大政黨紛紛押註AI,在數字戰場上競相博弈。德國聯盟黨(CDU/CSU)依賴AI分析社交輿情,實時調整競選策略;社民黨(SPD)借助程序化廣告,精準投放政治信息,並秒級優化傳播效果;綠黨則以數據建模提升競選效率,通過機器學習鎖定潛在支持者並優化動員方式。連小黨派也借AI重構生存法則,如伏特黨(Volt)利用數據驅動策略,突破資源壁壘,首次與建製派一較高下。

當各政黨在競選綱領中書寫AI宣言時,這場技術信仰的分裂更加赤裸。AfD以“技術民族主義”之名,既承諾打造“德國製造”的全球領先AI體系,又極力反對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將跨境數據治理斥為“數字主權淪陷”;綠黨在倫理高地上豎起“不用AI偽造人聲”的牌坊,卻默默用機器學習識別潛在支持者的消費習慣;左翼黨高舉“反算法剝削”旗幟,警告自動化將加劇階級鴻溝,卻在失業預警系統上依賴跨國科技巨頭的開源框架。自民黨(FDP)則展現出技術實用主義的面貌,將AI定義為“新萊茵河畔的工業革命”,承諾填補技術工人缺口,卻對其淘汰低技能勞動力的風險保持沉默。即便是相對克製的聯盟黨與社民黨,也在戰略定位上顯露分歧——前者主張“用倫理框架為AI引擎降溫”,後者則視AI為維持全球競爭力的單程票。

數字民主的脆弱性:從“監管真空”到“信任危機”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政治舞臺,同時也撕開了民主製度的裂痕。數字技術的加持不僅賦能政治運作,也放大了風險,尤其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監管滯後使AI成為無形的選舉操盤手。歐盟《人工智能法案》雖構建了全球最嚴格的AI治理框架,但要到2026年才正式生效,這一監管真空期讓德國政黨得以在AI競選策略上遊走於灰色地帶。各黨派雖承諾技術透明化,但在缺乏強製監管的情況下,這些承諾脆弱如紙。2024年12月,一段偽造的基民盟主席弗裏德裏希·默茨的視頻在TikTok上瘋傳,畫面中他似乎嘲諷選民“只需嘲笑對手無能即可獲勝”。AI偽造內容的審核機製薄弱,虛假信息迅速擴散,幹擾選民判斷,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應更是助推了這一現象。

其次,AI不僅威脅個別選舉的公正性,更深遠的影響是加劇公眾對媒體、政治和信息體系的信任危機。當Deepfake和操縱性媒體內容泛濫,選民將陷入“驗證悖論”——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求證成本急劇上升,反倒讓虛假信息製造者獲利。這種“騙子紅利”效應正在重塑民主對話:當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消失,公共討論的事實基礎也隨之崩塌。數據顯示,德國媒體信任度已從47%降至46%,政府信任度更是驟降5個百分點至42%,這一趨勢映射出更深層的認知危機。

最後,社交媒體平臺成為操控輿論的溫床。作為信息傳播的超級節點,它們不僅能覆蓋數百萬用戶,還能通過精準投放和情緒操縱重塑公共輿論。政治勢力利用AI驅動的“敘事戰術”,將特定觀點推向社交網絡的核心位置,以影響選民決策。更令人不安的是,真實的公民參與和精心策劃的AI輿論引導越來越難以區分。當算法能夠預測並塑造選民連自己都未察覺的政治偏好,民主決策的自由意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算法風暴中鍛造民主韌性

人類正站在數字文明的十字路口:既要釋放AI破解信息不對稱的潛力,又需遏製其製造認知扭曲的破壞力;既要擁抱技術賦權的民主進化,又須捍衛人類作為政治主體的終極權威。2025年德國大選揭示了技術既能賦能民主,也可能加速其異化的雙重現實。這一啟示表明:當我們允許算法解析民主時,必須確保解析器的控製代碼始終掌握在公民手中。畢竟,技術考驗的從來不是民主的韌性,而是人類駕馭自身造物的智慧與勇氣。

(作者系恒达平台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鏈接:https://www.yicai.com/news/102496859.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