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趙子文:越強的算力,越高的能耗汙染? 以系統思維推動“算碳解耦”
來源:大眾日報
時間:2025-04-02 瀏覽:

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陳強
高性能算力是推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進化的核心驅動力。當前,科技領先國家紛紛加大對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全球計算設備算力規模連續兩年增速接近50%。但是,算力背後的高能耗問題也不容輕視,數據顯示,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水平已經超過整個英國。算力越強,碳排放越高,兩者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耦合關系。如何在保障算力增長的同時盡可能減少碳排放,實現兩者之間的“解耦”,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們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同樣,推動算碳解耦更要以全局觀念,統籌技術與產業、地區和部門、政府與市場等多重關系,綜合施策。
推動技術與產業協調發展,找準技術突破口
算碳解耦應該從厘清算力技術的底層邏輯出發,層層分解優化每個技術環節的碳排放,打造綠色高效的算力體系。算力作為動態發展的前沿技術,其性能與硬件設備、部署方式、運行調度等各環節密切相關。通過研發新架構和製程、加快專用計算芯片量產,可以大幅度提升硬件設備的計算效率;借助科學選址和浸潤式冷卻節能技術,可以從部署端降低數據中心能耗;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更加精準的能源需求預測和算力調度。算力的價值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算力資源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只有通過低成本的高性能算力賦能產業發展,並在產業發展中推進算力綠色化,才能夠促進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要通過搭建算力交易平臺,實現算力供需兩側的精準對接,降低中小企業獲取高性能算力的門檻;另一方面要推動算力產業與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的互動式發展,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增強算力產業的賦能效應。
統籌地區和部門一盤棋,達成時空協調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算力需求和清潔能源供給之間處於不平衡狀態。在此背景下,“東數西算”工程從空間維度上提供了算碳解耦的可行解。東部地區聚焦算力應用開發和市場服務,西部地區則專註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和清潔能源開發。“東數西算”打通了算力和碳排放的時空走廊。一方面,緩解了東部地區高強度算力需求帶來的能源壓力;另一方面,將高能耗數據中心轉移到清潔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區後,不僅降低了碳排放水平,還帶動了西部“算力經濟”發展。“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以來,已拉動投資超過2000億元,孵化了國內最大的自動駕駛智算中心“扶搖”,以及全國首個100%可溯源數據中心——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同時,算力產業涉及工業、能源、通信等多個領域,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密切協同。工信、科技部門應加快組織綠色算力技術研發攻關,推動算力向高效低碳轉型;能源部門應加快清潔能源並網,提升綠色電力占比;通信部門應進一步優化網絡基礎設施布局,為算力高效調度提供支撐。此外,各部門要根據不同行業、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製宜,保證政策在時間維度上的連貫性和持續性,避免政策沖突和資源錯配。通過部門聯動和政策協同,將部門“分力”匯聚成系統“合力”。
深化政策與市場互動,構建長效機製
在推動算碳解耦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強化算碳解耦的頂層設計。通過構建並完善綠色算力的標準體系,明確數據中心在綜合能效、設備功耗、冷卻方式等方面的技術要求,為企業建設綠色算力提供行動指引。並針對不同能效水平的數據中心實施分級管理,製定差異化政策,推動落後閑置算力退出市場。同時,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綜合運用稅收減免、“算力券”等治理工具,鼓勵企業加快綠色算力技術研發和應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算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建立算力碳排放交易體系,將算力碳排放成本顯性化,鼓勵金融資本進入綠色算力賽道;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主動開發低碳高效的計算方案,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以系統思維引領,推動算碳解耦,可以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提供中國經驗和智慧。
鏈接: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50318/Articel07005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