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孫宜學: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要處理好三對關系

來源:   時間:2025-05-12  瀏覽:

中國故事走出去是要在多元文化差異中尋求統一,通過平衡、包容、共生的方式實現跨文化傳播交融的最優效果。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既需要尊重文化多樣性,又要在差異中建立共識,最終形成“和而不同”的國際傳播生態。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不同文化之間是相互影響、共存、融合和共同發展的,不同文化可以通過對話和交流實現和諧共處。在全球化背景下,堅持文化共生是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保證,為處理跨文化關系、促進文化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理論框架。中華文化自有“和合”思想傳統,始終倡導和諧共生理念,崇尚不同民族文化和諧共處,倡導不同文明相互借鑒而非對立,追求包容、協調、共贏的價值觀念,強調和諧、協調、融合與統一,既體現在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廣泛應用於政治、倫理、藝術等領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內核之一。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

向世界講中國故事必須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民族價值觀與共同價值觀的關系。只有堅持主體性,我們才不會在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漸漸迷失自我,最終失去了“講中國故事”的立場和根基。民族文化的根基不穩,沒有文化自信,在講民族故事的過程中有時會被“反吸引”,會放棄本民族文化,而追逐聽者的文化,從講者變成了聽者,失去了主體性。世界上這樣的例子已有不少,我們必須引以為戒,在講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堅持主體性,充分進行“文化轉譯”,將中國概念轉化為國際通用表達,或弱化語言障礙,用視覺符號傳遞中國文化內涵,實現跨文化共鳴。在立足中華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基於中國故事中的世界性即普適性價值觀,讓中國故事為聽者愛聽、易懂。

堅持文化主體性並非唯我獨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娛自樂講不好中國故事,實現不了中國故事全球化,中國故事只有在全球充分在地化,才是世界化,統一的中國敘事不可能適應國別區域差異,不同國家想聽的中國故事不同,理解和接受習慣不一樣,所講的中國故事的內容和講的方式就得有區別,就要精準,就需分眾傳播,如對非洲講“中非合作共贏”,對歐美講“中國新能源技術”。同時要借雞生蛋,邀請本地人,尤其是流量明星、青年偶像參與中國故事的本土傳播,淡化“中國”標簽,突出中國產品的本土適配性,如華為的海外廣告用本地明星代言,奇瑞、哈弗汽車在非洲的熱銷,實現了中華文化與中國產品的海外雙贏,都是中國故事成功落地的典型案例。

傳統與當代的關系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往往是我們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開場白或自信基點和心理基礎,這是事實,但要讓人聽進去你的故事,就不能自說自話,而是要有對象意識,要換位思考,明白對方想聽什麽,能聽懂什麽,遵循簡約主義,化繁為簡,由淺入深。講中國故事要註重科學性、邏輯性,“眼見為實”,不能過度強調中華文化傳統觀念,而是講清楚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生活中的具體呈現,能吸引他們能像甲亢哥那樣到中國實地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中國文化傳統的當代轉化、當代活力,不必具體講述其中哪些是傳統,哪些是當代,當代中國與歷史中國早已渾然不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以當代中國故事體現傳統中國的生命力和開放性,既能連接歷史,讓外國聽眾看到“古老中國”的身影,滿足他們對傳統中國的期待,更能聯通未來,讓外國聽眾看到“當代中國”的將來,推動他們客觀接受未來中國的發展,使他們的中國形象建立在“歷史中國、當代中國和未來中國”三維立體敘事基礎之上,客觀而真實,從而減少誤讀和曲解,實現我們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目的。

歷史議題相對偏嚴肅,當代議題相對偏輕松。我們不能因為歷史議題相對嚴肅就不講,也不能因為當代議題相對輕松就多講,而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該嚴肅就嚴肅,如立場問題、底線問題、價值觀問題,決不能遷就聽眾喜好,喪失民族尊嚴;而對生活化議題,如時尚話題、審美話題、習俗話題等非原則性話題,則盡量知己知彼,用大眾化、無差別化的世界性符號,以動畫、遊戲等輕松活潑的方式,以共創共情方式,使中國故事的硬核軟化、藝術化、AI化,在平等交流中實現中國故事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潛移默化推動中外文化互鑒共榮。

官方敘事與民間敘事的關系

官方敘事反映國家在特定時期的政治立場、發展戰略和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對自身形象塑造和國際話語權構建的重要手段。向世界講中國故事必須堅持以官方敘事為主導,通過篩選、整理和呈現,傳達具有權威性的信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機構、組織要立足真實的歷史事件、社會發展成就,利用政府發布的白皮書、官方新聞發布會、領導人講話、政府網站、官方媒體等渠道,借助國際會議、文化交流活動等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了解國際受眾的需求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推送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的發展理念和世界價值觀,有序引導國外受眾正確了解和認識中國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形成真實的中國認知,塑造準確的中國形象。

官方敘事要發揮主導作用,就要科學製定講述中國故事的頂層規劃和方針政策,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包括鼓勵國內外民間力量、企業、社會組織等積極參與,形成官方與民間、國內與國外互動互補的中國故事傳播機製,采用國際通用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受眾心理,使中國故事傳得出、融得進,可信、可敬、可愛,引起世界共鳴。民間敘事可以充分挖掘民間智慧,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形成合力,實現人人傳播的生動局面。民間敘事可以實現全視角覆蓋,多角度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族元素和世界元素,基於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利用國內外新媒體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及時、直觀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以個體故事體現民族精神,用普通人故事承載國家發展成就,增強中國故事的可信度,且使世間凡有人處皆有中國故事。

官方敘事和民間敘事要辯證統一、一體並進,不能此消彼長、顧此失彼、非此即彼,即既不能以官方敘事覆蓋民間敘事,也不能以民間敘事消解甚至消弭官方敘事的影響,而是應分工合作,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只有以官方敘事為主力,進行普灌,以民間敘事為助力,進行滴灌,相互結合,不留死角,才能既準確傳遞中國價值觀,又避免主客觀誤讀甚至抵觸,以及淺層次娛樂化表達,直接回應海外質疑,客觀講述中國。

當然,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矛盾統一體,是各種關系的對立統一,回避矛盾就是回避這一客觀事實,就是閉眼不看現實世界,這樣如何能向世界講好一個真實客觀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不是消除矛盾,而是在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官方與民間等等的對立統一中,因時因地因人找到主要矛盾,在各種矛盾中尋找最優解,找到最佳平衡點,進而調整敘事重心,靈活切換敘事策略,講準講透,入耳入心,最終實現“中國話語”與“世界聽懂”的辯證統一。

孫宜學,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505/08/WS681c7082a3102053770322e0.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