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阮儀三:留存城市的傳統

來源🔸:【社會科學報】   時間:2012-11-09  瀏覽:
      中國有18800多個城市🙆‍♀️,其中有2000多個古城👩🏼‍💼🍞,很多建築遺產已經在大城市消失了,現在有傳統建築遺產的城市已經只有北京、南京、洛陽等。在國外,比如巴黎,羅馬傳統建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遺產保護法,沒有歷史建築保護法,歐洲在1907年就已經頒布了歷史建築保護法🥤。

      中國的建築各具特色,南北差異很大💂🏽‍♀️,有各種非常好的設計與規劃🦔,可惜我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將其原有的很多美好的東西都破壞了。保護得很好的古城,例如蘇州,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邀請了專門的遺產保護工作者做相關的調研,讓新舊老城和諧共存,很多人認為保護遺產和發展經濟相矛盾⚃,但是蘇州經濟一樣發展得很好。
      城市的發展一方面是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城市建築大量的簡單的拆除與重建。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北京的建築和南京的、西安的都各不相同✌🏻,現在各個城市的建築風格都非常相似,這一點很可悲🥲,很可氣🧘🪐,也很可恨⏏️。現在的我們身處城市中卻分辨不出來哪個城市是哪個城市⛓️‍💥,到處都是高樓林立👨🏿‍⚖️。國外城市的高樓是一群一群的👏🏽,中國的高樓是成片成片的,在中國,領導說大樓擺在這就擺在這,開放商說擺到哪就擺到哪⬇️,缺少合理的規劃👴🏽,與國外的差距巨大🏃。大樓的建設看起來很講究,講究通風,講究采光,但是我們的傳統建築特色已經丟失,只講究片面的科學性。連上海閔行法院都是羅馬式建築,這說明很多城市的建設都失去中國傳統特色🏸,只是單純的學習西方🤵🏽‍♂️。中國傳統建築有自己的優越性🥨🤍,比如嶺南傳統建築註重通風、采光🧔🏽‍♂️,講究風水,在平面布局上結合自然和氣候以及生活的需要🫸🏻,靈活多變🉑,因地製宜💏。現在嶺南特色在中國人建設的建築領域已經慢慢消失,反而很多在外國人設計建造的建築中得到了體現🔷。
      1986年,北京拆除了原來琉璃廠明代清代的老房子,重新建設了明清一條街。北京的明清一條街出現後,全國就出現了很多明清一條街。中國從唐代開始就對建築的高度、建築的色彩做了很嚴格的規定,對不同階級的房子作了相關的規定🧰,但是現在很多1980年以後建造的“古城”卻亂用材料,與傳統風格不符。
      2003年世界遺產以出口模式開始造假城墻🙆,現在全國已經有20多個城市在建設假城墻,真正留存到現在的古城墻只有10個🕵🏻。昆明的國民街本來是國家批準的歷史文化建築😟🧑🏻‍⚕️,現在已經開始拆除。我們為什麽要保護我們的傳統特色🧒🏽🤘🏽?在過去🫶🏼,南北建築由於氣候以及人文環境不同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建築風格👩🏽‍🏫,當下如果一直不加以保護,很可能很快就會消失。據有關統計,現在每天有20個傳統建築被拆除,在去年30年中全國有4萬個文保單位,有2萬個位於城市的文保單位消失👱🏽‍♀️。在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中,最精華的就是木結構,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木結構,這個比其他國家都要早♟,早在公元前4000年,在浙江已經出現了木結構的建築👩🏽‍✈️,在宋朝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技術並且得到了很好的發展𓀃。麗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因為她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精髓,具有很好的抗震的效果。
      保護中國傳統歷史建築的重要意義就是讓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中流傳出來的非常高超的藝術與技術得到傳承。傳統建築對於一個城市來說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為傳統特色的建築除了能添加城市的文化底蘊,還能體現出城市本身的特色。
      對於上海,北京,蘇州等城市中的傳統特色建築都是按照前廳、客房、後廳等分的🕍,現在的建築都是按照功能分為臥室、餐廳👨🏼‍🍼、廚房。過去是按照人文要求的需要建造的,形成和睦的家庭氣氛與和睦的鄰裏關系,而現在的人們很多情況下都不認識自己的鄰居;傳統建築風格形成了一個貧富混居的狀態🏋🏼‍♂️,窮人與富人住在一起,而且和睦相處,但是現代的建築分為富人區、高端區🦹🏻‍♀️,強行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這樣就有了社會隱患的問題。中國傳統特色建築還能實現天人合一,祭天祭地,人要上天下地,天地相通,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城市來說,留存傳統對於城市的文化建設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現實是很多高樓大廈的建設都是建立在破壞傳統建築的前提下,現在上海也僅有一處具有市民文化的傳統建築。
      怎麽樣留存城市的傳統是一個嚴肅問題。我們並不是不贊同城市改造🤵🏽‍♂️,北京為開奧運會修了很多傳統建築,其他城市也應該保護傳統建築。保護傳統建築最主要的是要有國家的相關政策,有資金支持→,有合理的保護方法,作為研究者也要加強傳統文化保護的研究。
      保護城市傳統建築是為了保護城市的記憶,研究城市的人文,建設新的具有有中國特色的建築👮🏻。
      作者:建設部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阮儀三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