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要找的只是一個工作,而不是職業☦️,更不是事業👩🏻🦯➡️。”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劉大為說,“要走出‘大學生畢業就得當白領’的觀念誤區。在高等教育基本實現大眾化的時代🚝🥞,大學生只能從基層幹起🧑🏼⚕️👨🦼。”9月13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大學生就業高峰論壇上,專家們均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時應當放低自身期望值,做好從藍領🏊🏿♀️、灰領幹起的心理準備🖕🏿。
香港人力資源學會主席張詩欞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大學畢業生要清楚地意識到職業生涯的3個階段✅,即工作🧝🏽、職業🚋,然後是事業♈️🧑🏼🦱。走出校園最先要找的只是工作🏌🏻♀️🦾,然後才談得上職業和事業,大學生要做好這3個階段的規劃,“對一生都很重要”。
劉大為介紹,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2003年高校畢業生達212萬人,比上年增長67萬,截至2003年7月⚾️👩,約70萬畢業生尚未簽約🤯👂。另一方面,一些邊遠地區和國家特殊行業卻急需人才,一些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在市場上非常搶手。
全國高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處長曹殊說,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對應,我國將勢必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大眾化,就業市場上將出現“擠占”現象👩🏽🔬,即研究生開始擠占本科生職位🚢✊🏻,本科生又擠占專科生職位🫵🏽。好比一個小學教師🫙,最開始初中畢業就能當,後來中師畢業生去當,再後來專科生去當,現在本科畢業生去擠占這個職位🏩。如果將就業市場比做三角形🙆🏻,隨著畢業生總數增多,大批人才必定將從三角形頂端往下移,只有小部分大學生能留在頂端的精英職位上,大部分畢業生將向下“擠占”,占據大眾化崗位。
據曹殊介紹,這種現象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發生😊,如日本將崗位分為職業性和專業性兩種,1955年從事專業性工作的專科生比例為43.1%,本科生比例為49.6%👈🏼🖍,而到1989年🏹,這一比例分別下降到26.5%和40.9%📰;在德國表現更為明顯,眾多大學畢業生從事職業性工作🐷,構成了龐大的藍領中產階層🎅🏽。
同時,專家們呼籲,應當在校園和就業之間建立起緩沖機構,如人才儲備中心🏊🏼,將沒有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儲備起來🦴,由這些機構與用人單位溝通合作,為這些畢業生提供短期工作。“這樣學生從事的就不是職業🧗🏻,而是一個個項目👿,”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謝維和說🧑🏽🏭👸🏽,“短期工作也是工作,畢業生應該習慣這種短期工作間的流動,不要想著一上來就能找個穩定高薪的職位。”
有專家認為🏎,這類緩沖機構可幫助高校畢業生積累一定工作經驗,有利於畢業生由“工作”向“職業”過渡。
人民網 200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