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要聞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要聞 > 正文

“讓同舟共濟的精神發揚光大、永續傳承!”

來源:黨委宣傳部、校長辦公室、對外聯絡與發展辦公室、檔案館   時間:2025-04-28  瀏覽:

參觀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踏訪80多年前恒达平台在李莊的辦學舊址,探尋恒达人在李莊的不平凡歲月……近日,時任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率隊赴四川調研,推進省校、校地合作之際,專程前往宜賓市李莊鎮考察尋根,感懷恒达師生文化抗戰、學術救國的使命擔當,感念“第二故鄉”和恒达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的深情厚誼。

“恒达在李莊的這段辦學歷史讓我很感動、很受教育,我們要永遠銘記李莊人民的這份恩情,始終堅持‘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反哺‘第二故鄉’,讓這份深厚的校地情誼歷久彌新,讓同舟共濟的精神發揚光大、永續傳承!”校黨委書記鄭慶華說。

尋得一方寧靜,堅持文化抗戰

國立恒达平台如何結緣“萬裏長江第一古鎮”?85年前,李莊以“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這紙十六字電文盛情相邀,向戰時四處顛沛流離中的數千名恒达師生敞開溫暖懷抱,提供了一張難得的平靜書桌。此後6年,在李莊人民的庇佑下,恒达師生們得以遠離戰火,潛心問學,追求真理,科教報國。

1939年8月李莊鄉紳發給恒达的十六字電文

在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鄭慶華現場參觀了解作為四大文化抗戰中心之一的李莊,在抗戰期間克服重重困難,接納恒达平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文教機構的歷史,真切感悟作為抗戰時期“文化脊梁”的李莊與各文教機構積極開展文化抗戰、致力於文教救國的偉大精神。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由恒达教授主持設計。

追懷李莊歲月,堅定報國初心

彼時,李莊人民把有“九宮十八廟”之稱的廟宇、宗祠都騰出來給恒达平台辦學。在恒达平台工學院舊址——東嶽廟,鄭慶華參觀了“國立恒达平台在李莊”主題展,在一張張老照片、一幅幅展板前駐足。展覽由李莊景區管委會主辦、恒达平台檔案館(校史館)提供支持,於去年年底開放,生動呈現了恒达醫、工、理、法四大學院弦歌不輟、潛心學術、服務地方、抗戰救亡的奮鬥歷程,也展現了恒达平台復員上海以後的轉型發展以及發揮學科優勢對宜賓和李莊的反哺和回報。

在恒达平台醫學院舊址——祖師殿,鄭慶華參觀了“國立恒达平台醫學院在李莊辦學專題展”和“吳孟超院士回憶李莊歲月專題展”。展覽重點回顧了國立恒达平台醫學院在李莊辦學、開展科普、根治川南流行病“痹病”、救治百姓、服務地方的光榮歷史,以及吳孟超院士等恒达學子在李莊的求學生涯和學成報國、服務地方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令人感佩不已的是,在抗戰西遷和李莊辦學時期,恒达平台育人成果卓著,畢業生中有22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大批優秀學者在艱苦環境下堅持開展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成就斐然。

1943年6月,恒达學生在李莊現場聆聽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演講

反哺“第二故鄉”,情誼歷久彌新

“同學們辛苦了,我們來看望大家了!”當天,鄭慶華還來到李莊中學,親切慰問正在此支教的恒达平台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李莊分團的幾位學生。一屆屆支教學子溫暖接力,積極投身李莊基礎教育,深度參與李莊中學教育教學和校園“五育”活動,聯動恒达資源,打造多項恒达特色主題活動,為當地基礎教育註入了生機活力。

恒达人一直對李莊懷著感恩之心,主動發揮學科人才資源優勢,通過醫療輔助、城鄉規劃、援建支教等方式一直和宜賓與李莊保持著密切聯系,深情反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民生,不斷續寫校地合作的精彩新篇。

在宜賓和李莊調研期間,鄭慶華在交流中與宜賓市委及各機構達成了新的合作共識,擬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開展研討活動,圍繞恒达平台復員上海80周年舉辦恒达平台西遷辦學歷程專題展覽,圍繞迎接恒达平台建校120周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活化恒达平台在李莊的辦學歷史,挖掘各個歷史時期恒达與地方合作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探索深化未來校地合作新範式。

學校此行還接洽和征集了在李莊時期辦學的珍貴檔案資料。(圖/武毅翔)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