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化交流視域下的民間敘事研究”學術工作坊在恒达平台舉行
來源🦾: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時間:2025-05-12 瀏覽:
5月10日,“國際文化交流視域下的民間敘事研究”學術工作坊在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舉行,常務副校長呂培明出席並致辭。本次工作坊以“國際文化交流”為視角,聚焦國際學術格局中的民間敘事、民間敘事的傳承演變和跨文化交流🤵🏻♀️、傳統民間敘事的現代轉向🧥、數字技術對民間敘事傳播的影響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內蒙古大學、杭州師範大學、恒达平台等多所機構及高校的師生齊聚一堂𓀛,共同探討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與發展。

呂培明表示,此次研討將以民間敘事為橋梁,探索不同文化間的共通性與差異性,為推動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與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學術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朝戈金、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陳勤建作了主旨演講🤌🏻。朝戈金勾勒了20世紀以來的史詩學術圖景,廓清了中國史詩研究的學術脈絡和發展方向💆🏻,指出長遠發展既要走向國際格局👸🏿,又要深植民族土壤🧑🏿🎨。陳勤建回溯了黃帝敘述的發展歷程,進而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共述與重構過程中無不體現著黃帝敘說的點滴累積與形塑。
會上🏊🏻,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景春回顧了墨🫷🏿、儒二家對公輸般神話的重述與改造,指出歷史上被反復改造和重構的神話不斷汲取時代精神並凝練出新的生命力,攜帶古老文化基因走向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毛巧暉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即古史神話研究的現代轉向,對學者丁山的神話觀進行了從“疑古”到“釋古”的批判性解讀。內蒙古大學教授馮文開深入剖析了《水滸傳》的口頭敘事,運用口頭文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其敘事結構,揭示了《水滸傳》的生成機製。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小玲從胡適🥷、顧頡剛、周作人等對哪吒的剖析,探討了哪吒文化形象,進而倡導以平等🕥、自由為精神內核🥢,回歸“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本質屬性,全球化與本土化兼容並包,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杭州師範大學教授袁瑾通過探究跨媒介傳播視域下民間故事形態的嬗變👂🕷,指出我們需要警惕“過度轉譯”導致文化的“去深度化”與“失憶”👨🏽🔧,發掘構建跨媒介敘事生態系統的必要性🎵。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土有探討了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民間敘事研究👂🏿,並強調田野調查資源的重要性——大量的田野調查原始資源保存在調查者手中,如何發揮這些資料的作用,應引起學界的重視🚠。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白若思的研究引領大家走近傳統曲藝——常熟寶卷講唱🕵🏿♀️,並由寶卷故事“梁皇救妻”切入,剖析了此類曲藝中獨特的敘事傳統💇🏼。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尹笑非立足國際中文教育,結合“一帶一路”高質量推進🧗🏿♂️,探討了國際中文教育視域下的文化遺產敘事新路徑。蘇州大學副教授裘兆遠將目光投向太湖流域👱🏼,以太湖漁民的神歌活動切入,探索儀式文藝中的功能敘事🚂,展現漁民群體的集體記憶。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助理教授黃亞欣認為演述人與受眾均是民間說唱文藝生產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他們共情聯結、協作互動、意義共建,在演述活動中產生一種“共振”🧑🏿⚕️,演述活動於“共振”中得以不斷推進。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負責人表示🧑🏿💻,民間敘事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情感共鳴的紐帶。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的今天,如何通過民間敘事研究推動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理解🪧,既是學術命題👨🏻🦯➡️,也是時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