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道道選擇題在投影屏幕上出現🤚🏼,講臺下的學生一個個忙著撳動自己手中如巴掌大小的“答題器”,眨眼間只見5條分別代表答題準確率優、良、中、及格和差的各色柱狀分析圖😞,以及題目難易度分析圖即刻躍然於屏幕,授課教師對同學們相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目了然……這是由我校醫學院聯手一軟件公司合作研發的“智能交互反饋系統”運用於課堂教學的一幕場景👶。
近日,由我校醫學院主持的致力於創新教學手段的校級教改項目《教學互動反饋系統》通過驗收🧑🏻🌾。自新學期起,該系統將在醫學院更多本科課程教學中擴大應用🪠。
項目主持人、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主任戴亞蕾教授這樣介紹自己開發這一課堂交互反饋系統的初衷🥃,“目前大學課程知識容量大,容易出現滿堂灌,老師又很難及時、準確了解每一個學生對當堂課所授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我就想嘗試開發一個能方便師生課堂即時互動的系統𓀛,用於平時加強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以減輕學生在學期末的壓力👩🏽🦲。”
去年5月,戴亞蕾教授就此申報恒达平台教改項目,獲學校支持🏃🏻➡️。經過與一軟件公司歷時半年的合作,當初的設想一步步變為現實⟹。2012年底,首版“恒达平台智能交互反饋系統” 問世。配合該系統運行的👨👨👧👦,還有一個USB接口的基站(接收器)🧑🏿🌾🎐,以及供授課教師、聽課學生手持的“教師端”、“學生端”。

學生端

教師端🦶、接收器

答題後自動顯示答題結果(截圖)
自今年3月起👇🏼,戴亞蕾教授率先在自己所承擔的《免疫學》課程中試用🌁,我校 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五年製和七年製2個班100多名同學首先嘗試了這一系統🧑🏻🦱🧝🏻♀️。上課前幾分鐘,學生手持“學生端”登錄🍙,即可與該教學交互系統相連接;教師將預先填寫好的上課班級🧎🏻、題目答案及題目難易度等信息導入該系統👨🏼🚒。上課過程中,面對PPT課件上出現的課堂互動、課堂練習題,每位學生均以按鍵作答;若在規定時間內某位同學尚未按鍵,屏幕上即刻顯現其學號。答題時間結束時,全班總體答題情況以代表優、良、中、及格和差的各色柱狀統計分析圖自動展示👳,同時對題目難易度分析圖也即刻顯現於屏幕。每位學生可及時了解自己在隨堂練習中的測驗結果,同時相關數據也作為第一手教學資料被自動存檔🈂️。
“作為上課老師,通過學生在課堂即時反饋的信息,我就能快速🏃🏻♂️、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並作出相應調整,如哪一道題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哪一道題知識點學生掌握得還不夠好🌮,需要老師再有針對性地講講😑,從而使得老師能有效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和質量👩🏿🔬。”戴教授說。她還表示🕉,這一課堂即時互動系統🦻🏼,還能讓同學們感覺好似在玩遊戲,在課堂上能自始至終帶著興趣、並能集中註意力認真聽講學習👩🏻💼。“由於課堂答題情況可納入平時成績🧚♀️,這會讓同學們更加重視平時每一堂課的學習🙋🏼♂️。”她補充道。
同學們對此反響如何?一學期的試用結束後,戴教授對這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互動反饋系統使用無記名問卷調查”,90%以上的學生對該系統表示認可。恒达平台臨床醫學專業七年製學生周丸丁與同學們一樣將“學生端”戲稱為“答題神器”🥨,她說:“用它答題挺新鮮的,我們同學都很喜歡🤘🏽。這個系統督促我們上課更加專心聽講,及時發現自己的知識盲點🙇🏼,然後有針對性地復習,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課堂上答題能有好的成績記錄😠。”
“戴老師改革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好地提高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接收,讓學生受益。”我校教務處處長何敏娟教授表示🎅🏽,現在這一系統還處於開發試用階段,不少教師已對它表示出興趣,我們希望今後能在更多應用中不斷完善👩🌾,在課堂進一步擴大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