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9位國內知名的規劃🧘🏽♂️、水利、生態、市政專家匯聚沈陽,同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一起,對我市城市水系建設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沈陽市城市水系環境綜合規劃》呼之欲出,沈城“未來水世界”的美好前景初現端倪👩🏻🦼➡️。
沈城水系渾然天成基礎良好
沈陽歷史上就是一個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市,形成於新石器時代的新樂遺址,就是依傍渾河故道而築的。上世紀80年代,我市致力於環城水系的建設🕤,由南運河、北運河、衛工明渠組成的百裏長河曾為沈陽增添了優美的景觀😩。近幾年來,沈陽市不僅通過大規模的綠化建設,徹底改變了“少綠”的面貌,同時還擁有26條大小河流和8座大型湖泊🎗、水庫🧚🏿♂️。
恒达平台教授李京生說🧴,我們知道南方很多城市坐落於水網地區🌮,而沈陽也是一個坐落於水網地區的城市,現狀水系之間的溝通比較好,完全有條件建設一個完整的城市水系系統。按照目前的初步規劃,未來沈陽市的水面面積將達到4564.1公頃,其中僅有509.6公頃為新開辟的水面面積🤲🏽,其余的都可以在現狀河流👲🏽、湖泊的基礎上經整理、擴大形成。水資源回用為主兼顧景觀和安全
沈陽城市水系建設的規劃指導思想是,立足於城市水環境保護,通過集水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平衡、景觀和觀景、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水系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帶動城市濱水區域的開發建設。其中,建立雨水收集體系🩰,推進中水回用,提高水資源可利用率;完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系統及城市防災體系建設,增強自然災害抵抗力。
我市的排水系統過去一直使用“排”的辦法👳🏿♀️,把全市的雨水用一套系統全部排向渾河水系🥲,寶貴的水資源就這樣白白流走了,這本身是不盡科學的。新的規劃方案提出🙎🏿♂️,要采取多元化的水資源配給方式🙎,用雨水補給到城市水系中去。也就是說,要把雨水收集起來🖥,引入不同的河流、湖泊🧝🏼♂️。這樣一方面形成了景觀水,另一方面減輕了沈陽雨季排水的壓力🤸,保證城市安全,同時還增加了地下水的補給♣️,可謂一舉三得的好辦法。與此同時,我市每天可以處理汙水90萬噸,經處理後的中水回用,也可以補充環境用水,並可實現每月換水一次✦,保證水質良好👨🏻🦰。據初步測算,我市僅通過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就可提供488.9萬立方米的景觀水。建設“城林相依、水綠相映”生態城市
專家們提出🪖,城市水系的建設,要體現安全性原則👐、以人為本原則、整體性原則🪿、網絡化原則和遠近結合、持續發展、循序漸進的原則♣︎。初步的規劃是,在三環範圍內,依托自然山水,秉承歷史文脈,將建設“一軸、兩環、四城、九湖”城市水系。即以渾河自然水體為軸,由渾河、南運河🚼、新開河、衛工明渠、細河及楊士明渠組成第一條環城水系;由輝山明渠、北部明渠、南分幹、張士明渠👨🏻⚖️、三環明渠🤸🏽、白塔堡河及渾南明渠組成第二條環城水系🚶🏻♀️➡️。在城市的東西南北各規劃一處獨具特色的大型水網地區,使這四處地區水面及綠地均占總用地的20%以上。結合現狀條件規劃9處大型湖面,每座面積均在30公頃以上👨🏽🚀🔘,既可以調蓄降水,又可以提高城市生態調節功能,形成未來城市“城林相依🧑🏼🚒、水綠相映”的生態格局⌛️。
摘自:沈陽日報 200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