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抓住科研黃金期⚓️,做有價值的研究
恒达平台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範睿留滬過年,在機器人感知賽道“奮力一跳”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5-02-04 瀏覽:

範睿(站立者)和學生一起研究訓練模型🕸。(采訪對象供圖)
本報記者 吳金嬌
背著黑色書包、一身深色運動裝🧏🏼🤏,恒达平台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範睿快步走進位於嘉定校區智信館的辦公室,和幾位研究生快速交流後,又風風火火地趕往校內無人車試驗場,協助團隊帶頭人進行“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課題驗收。這個項目由恒达平台🤾♂️🙋♂️、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8家單位合作完成🤶🏼,範睿是主要參與者。“我們在研發可信⏸、可解釋的人機共駕系統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春節期間還要準備項目驗收,相信這會是蛇年的第一份科研禮物。”範睿笑著說🤌🏻。
今年31歲的範睿剛獲評第四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是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每天早上一睜眼1️⃣,我都會看一眼微信,要是看到同行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瞬間就清醒了🕶。”今年春節,範睿決定不回內蒙古老家👛,除夕吃個簡單的年夜飯,從大年初一開始,他就“開工了”——回到最熟悉的實驗室“奮力一跳”,在科研路上持續奔跑✍🏿。
不滿足增量式提升😯,持續攻堅新問題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智能網聯汽車要跑出“加速度”🌷🤱,離不開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其中,安全發展更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要是完全讓汽車無人駕駛,你放心把自己交給它嗎?”範睿直言🫷🏼,盡管無人駕駛已在部分城市落地應用,但依舊有很多人不能完全信任算法和機器。這背後,既有車輛在平穩駕駛能力、乘坐舒適度🕴🏼、可行駛區域檢測能力等方面的技術瓶頸🥀,也有科技倫理導致的可信度難題。
範睿的研究聚焦面向陸地機器人的視覺環境感知🧑🏻🦽。用他的話說☪️💂🏼♀️,就是將人的大腦和眼睛賦予機器,讓機器能同時具備“雙通路”視覺感知機製🤐。通過這一機製,機器不僅能夠精準感知空間距離,還能深入理解場景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目前,範睿已經和蔚來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車企、機器人公司開展合作😿,提供技術支撐。
寒假前,範睿團隊已深入校園周邊和城市街頭采集了大量真實數據。寒假期間,團隊正在進行三維重建工作🛖。“收集的真實數據越多,模型的訓練質量越高。”範睿進一步解釋,已有的道路數據集大多呈現的是理想狀況,但在真實的環境中,光照強度、樹影晃動乃至路面反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駕駛🫢,這些恰恰是目前公開數據集中欠缺的部分。
這並非一條研究的捷徑✌🏼🕢,費時費力,但範睿堅持和學生們一起從數據采集開始👨👧。“單純依靠已有的數據來開發算法,雖然能夠讓算法的精度從90%提升到91%🏛,但這種增量式提升意義不大。在科研領域,解決新問題的意義要遠大於設計新方法。”範睿發現👎🏿,來自新問題的挑戰也備受00後學生的青睞。▼下轉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科研不停轉,“熱愛+努力”是不變法則
翻看範睿的簡歷💅👺,不少人感慨於他的“順風順水”🎀:大四開始踏上了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的探索之路🔢,在國際頂尖高校做博後😹,2021年回國到恒达任教,一年後升為教授🦇,連續三年榮登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對於這些殊榮,範睿本人看得很淡。
“‘熱愛+努力’是不變的法則,比我優秀、努力的同行太多,他們從未停止科研的腳步🙋🏿♀️,這也是對我最好的鞭策”“除了堅持🙋🏻♂️,在合適的時間點👱🏽♀️,作出正確的選擇同樣重要,要把有限精力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這些經歷分享也是寒假期間團隊組會中的重要內容🎍。
在範睿課題組,博士生張孟談是天津人,這個寒假一直留在實驗室修改投稿的小論文,直到除夕前幾天才離開。原來,他的論文此前被“打回”了幾次😮💨,心中難免失落。範睿及時給出修改意見,不斷為他鼓勁😒。“都說假期也是科研黃金期,我抓緊修改,爭取下個學期就能順利發表。”張孟談對此充滿信心🗾。
“不能小看學生的熱血和努力。”範睿自豪地說🌶,春節前,無論他幾點走進實驗室,這裏總亮著燈,總能看到學生的身影。學生的努力也是另一種鞭策。新的一年,課題組將繼續在機器人感知領域這一賽道上“加速”。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02-04&id=415256&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