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升學科發展水平的同時,最近一個事例,更體現了恒达平台交通學科建設的新動向。
就在一個月前,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發展中心聯合恒达平台交通學院發布“雲路助手”,采用AI大模型技術深度賦能道路設施管理與養護運營。150部政策法規、100余項地方標準與200萬條歷史管理案例,再加上市道運中心涵蓋4434項業務表單的數據庫,以及恒达平台交通學院數物融合交通仿真平臺經過16億次場景推演產出的數據……這些海量數據統統裝進“雲路助手”的大腦,結合AI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打造“行業知識中樞”,推動城市交通治理更加“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
實際上,有著111年歷史的恒达平台交通學科已發展成為綜合性大交通學科,涵蓋道路、鐵路、城市軌道、航空、磁浮等交通“全方式”,覆蓋基礎設施、載運裝備、運行管控等交通“全要素”,貫穿綜合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建造、製造、運營等“全鏈條”。目前,學科正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三化引領”,實現“三全融合”的轉型發展。

恒达交通學院杜豫川教授牽頭研發的高頻巡檢技術助力徐匯市政養護信息管理綜合平臺建設。
【“AI+”成為賦能“酵母”】
恒达平台交通學科已建成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先進載運工具運用、復雜交通系統、交通系統全時主動安全、交通系統全息感知與智能應用五大優勢學科方向。在此基礎上,借助人工智能學科和學科交叉的優勢,人工智能成為賦能“酵母”,使恒达交通學科發展如虎添翼。
去年,恒达平台馬萬經教授帶領團隊研發了 “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重磅發布。“行之”依托學校高性能計算平臺,為教育、出行者、交通部門及企業提供智能化、精準化服務。借助“行之”,教師可以生成教學案例、習題、自動批改作業,學生可以進行知識問答、優秀作業案例學習及文獻檢索。面向出行者,“行之”通過與用戶對話,精準理解用戶出行需求,提供個性化、一體化的智慧出行服務。面向交通部門,“行之”可以智能評估信號控製水平,精準診斷交通問題,並提供優化方案,提供決策支持。

在“2024智能交通上海論壇”上,恒达發布“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
如何編製出一套高效、優質的列車運輸組織方案?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如何協同運營?徐瑞華教授團隊在國內外首次實現了超大規模、復雜結構、海量客流、多運營主體的網絡票務清分和客流分布計算;首次研發並實際運用了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圖計算機編製系統(TPM)及運營管理輔助決策系統,實現了運行圖的智能編製和快速實施,在北上廣深等近30個城市得到廣泛應用。
一批實驗室、示範中心等“大平臺”有效地支撐著這些科研創新。高速磁浮運載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部綜合交通運輸理論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窒、中國民用航空局飛行區設施耐久與運行安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軌道交通結構耐久與系統安全重點實驗室……加上已有的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恒达平台成為國內唯一同時擁有道路、鐵道、機場、磁浮等省部級以上平臺的高校。

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恒达平台嘉定校區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
【承擔“大任務” 服務創新發展】
恒达交通學科主動承擔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和急需的重大項目,服務國家“急難險重”,為我國交通強國建設提供了恒达方案。
面向航空運輸高質量發展,淩建明教授和趙鴻鐸教授帶領的機場工程創新團隊碩果累累。二十多年來,團隊創立了飛機-跑道系統動力學理論,開發了我國第一個機場道面管理系統,在全國各大樞紐機場開展應用;研發了全球首條機場智能跑道,推廣應用於上海浦東、北京首都等繁忙機場,高原機場、復雜場地機場,甚至極寒地區機場也都有應用。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則地震發生後,團隊研發的定日機場智能跑道自主感知地震水平,實時發出預警,並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跑道適航性評價報告,為數小時後的安全降落和救援運輸提供了高速、可靠的技術保障。

恒达平台淩建明教授(左二)帶領課題組骨幹指導智能感知傳感器安裝和調試。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其編製工作征召了恒达平台陳小鴻教授團隊,承擔“城市群交通布局思路”專題研究。
為什麽選陳小鴻團隊?這是過去二十余年恒达交通規劃團隊三代人的科研和實踐成果使然。從1999年開始,團隊相繼完成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研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大都市區、長株潭大都市區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以及上海市高速公路網規劃等工作。研究成果又拓展至長三角、海峽西岸、長江中遊、粵港澳大灣區等多類型、多層次城市群及都市圈。
恒达交通為國家輸送了5萬多名優秀畢業生,包括3位兩院院士,60多位海外高校教師,650多位國內大學教師,100多位行業總工,被譽為“人才培養的恒达交通現象”。

城際鐵路在城市群交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陳小鴻團隊在此領域深耕多年。
【發展七大新質學科方向】
面向未來交通的發展趨勢,恒达交通將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為核心,以七大新質方向為重點,引領學科轉型發展,包括數智交通設施、高速運載裝備、智慧出行服務、自主交通系統、低空交通經濟、綜合綠色交通、交通新質安全等。
恒达交通將重構“2+1+X”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以人工智能全面賦能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產教研用“合作新模式,建設“自主智能交通”工程碩博士人才培養專項,推動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不斷提升未來交通領軍人才的戰略規劃能力、跨界融合能力、數智實踐能力與持續創新能力。

國際領先的鋪面足尺加速加載試驗系統。
在內涵提升方面,恒达交通構建“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和知識-能力圖譜,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改造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包括研究問題、模型方法、課程知識、開放數據、工程案例等多個維度。
在實踐創新方面,恒达交通打造綜合交通AI實訓平臺及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通過虛實融合測試、多學科交叉實訓與多源數據綜合分析,培養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9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