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沒有葉宗行就沒有黃浦江

來源:澎湃新聞APP   時間:2025-03-03  瀏覽:

一江一河(黃浦江、蘇州河)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世界級地標和上海城市空間發展的歷史基因。每當站在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我都會想到這裏應該有一個紀念碑,講一講上海的母親河是如何發展成為現在這樣的格局的。

古代的吳淞江和東江(黃浦江上遊的前身被認為是南宋時的東江)是太湖向東出海的兩個主水道,兩者位於上海縣城的一南一北,東西走向沒有交集。江浦合流使它們在今天的蘇州河口形成交匯,新生的黃浦江呈南北向穿過上海進入長江,吳淞江水道老大地位從此讓位於黃浦江。這個故事從1403年的明朝開始,由喜歡研究水利問題的古代上海人葉宗行引發,上下經歷100多年,通過有聲有色的三部曲,有代表性地展現了天幫忙、人努力的上海城市和上海人精神。

第一步是開通範家浜,使得吳淞江與黃浦江形成相會。從南宋時期開始,隨著上海地區的海岸線和陸域面積向東發展,吳淞江下遊開始嚴重淤塞,太湖洪水常常泛濫成災。明永樂元年(1403年),戶部尚書夏原吉奉旨治水。他到上海調研,聽從對治理太湖水災有多年研究和思考的上海本地人葉宗行建議,放棄傳統“浚深吳淞江”思路,轉而開鑿拓寬上海縣城東北方向的範家浜(今蘇州河口至復興島北端),向南接通上海浦(今蘇州河口到龍華)和古黃浦(今龍華到閘港),向北接通吳淞江下遊進入長江。此舉就如心臟搭橋手術,使得新生的黃浦江,替代原來的吳淞江成為入海主要水系,上海縣城從此“襟黃浦而帶吳淞”,有了後來發展成為港口城市做大國內外貿易的地理空間基礎。

第二步是閘港引水,壯大黃浦江水系。至明中期,黃浦江水系雖已壯大,但上遊來水量顯得不足。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任應天巡撫主持吳淞江水系進一步疏浚。當時在黃浦江上遊的重要工程是在夏原吉和葉宗行基礎上開挖閘港(今閔行閘港鎮),做了兩個大的動作:一是開鑿河道引東江水北上匯入黃浦;二是修建水閘調控東江往東水量。從那時候開始,黃浦江獲得了更多更穩定的補給水源,河道變得越來越寬。龍華港以南至閘港段的航道水深增至3米,可通行300石漕船(明1石相當於47公斤,300石約14噸)。今天黃浦江在閘港拐彎北上的地方被我們稱之為“黃浦江第一灣”,幾年前有人建議要在這裏搞高樓林立的南上海大都市,我投了反對票,說在這樣的曾經影響上海發展命運的地方搞建設要遵從歷史和生態。

第三步是宋家浜易道,形成現在的一江一河交匯點。上海浦與吳淞江的交匯處原來是在虹口港,範家浜工程使得黃浦江與吳淞江的交匯處下移到現在的虬江和走馬塘,今天我們在外白渡橋看到的一江一河交匯格局,是在16世紀最終形成的。明正德十六年(1521),巡撫都禦史李允嗣開展吳淞江改道工程,廢棄吳淞江下遊故道(今虬江路一線)拓寬宋家浜。到明隆慶年間(1570年)海瑞進一步疏浚宋家浜,做了兩個重要的行動:一是開通宋家浜河道使其從黃渡一路通到外白渡橋附近的黃浦江;二是在新的吳淞江口建水閘控製倒灌。今天我們將福建路橋稱為老閘橋,據說就是因為1570年海瑞在附近建了一道吳淞江石閘。從那時起宋家浜河道成為吳淞江入黃浦的主通道,開埠後外國人稱它為蘇州河,黃浦江和蘇州河從此形成了今日一江一河的新格局。

現今,在葉宗行的故地閔行區浦江鎮召稼樓古鎮,建有葉宗行紀念館。看到這裏的葉宗行雕像,我會想到一句話:沒有葉宗行就沒有黃浦江,而沒有黃浦江就沒有大上海。我覺得,江浦合流是上海城市發展史上最重大的地理革命。它有雙重遺產:一是自然改造,三個人工幹預幫助了上海地理空間向有利於人的方向演變;二是人文蝶變,黃浦江變大變深促使上海形成通江達海的國際港口城市。今天站在外白渡橋眺望,我們可以從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匯,看到由自然之力與人類智慧共同書寫的上海史詩。

(作者諸大建系恒达平台特聘教授。)

鏈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83513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