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陳強:如何強化上海科創的戰略敏捷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5-04-16  瀏覽:

上海正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強功能”的關鍵階段,必須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敏捷。對此,既需要通過“強大腦”,提升決策水平;也需要“健身體”,增進布局效度;更需要“養氣血”,謀劃生態位勢。只有這樣,才能讓上海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巨浪中,找準正確航向,行穩致遠。

當前,科技創新正全面進入基礎研究成果快速湧現、關鍵技術多點突破的時期,總體的趨勢是變化快、頭緒多、格局紛亂,機會稍縱即逝,挑戰接踵而來。當前世界經濟充滿新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風險,全球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格局可能發生更進一步的深刻變化。如果不能在科技創新戰略上保持必要的敏捷度,就會找不準超前布局、集成力量、配置資源、推進體製機製改革的方向,蒙受錯失機遇、錯選賽道、錯配資源引致的各種損失,進而失去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權。上海承擔著諸多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正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強功能”的關鍵階段,必須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敏捷,構建“動態感知、快速決策、高效執行、實時反饋”的戰略決策和行動體系,著力提升決策水平、增進布局效度、謀劃生態位勢,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提升面向未來科技和產業競爭的創新韌性、前瞻性及適應性

提升“因勢而謀”的決策水平

從前沿科學發現的“星星之火”,到關鍵技術的密集突破,再到燃起產業應用的“燎原之勢”,是一個從無到有、始微漸著、由弱而強的過程,呈現出典型的非線性特征。要從科學迷霧中辨別出孕育革命性科技突破的“弱信號”,從市場喧囂中聽到未來產業“花開的聲音”,關鍵在於因勢而謀,提升決策水平。

因勢而謀的前提是掌握關於“勢”的各種信息,通過系統細致的分析,厘清“勢”背後草蛇灰線般隱伏的底層邏輯,尋找有效幹預的機會。一要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背景下,研判知識生產方式、科學研究範式、科研組織形式及技術突破模式迭代升級的新趨勢;二要從持續演化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中,把握全球創新要素流動的新規律和開發利用的新模式、新機製,以及科技競爭與合作面臨的新挑戰;三要研究科創中心城市和科技龍頭企業通過戰略刷新,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活動能級的新態勢。這些與“勢”有關的信息具有多模態、高維、異構、跨界、超限等特征,獲取和分析的難度都比較大,需要從機構、技術和體製機製著手,做好基礎性工作。

一要支持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深諳科技史、對硬科技領域有充分認知深度、擅長科技戰略和政策研究的智庫人才。在進一步完善建製性科技戰略決策情報系統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持續穩定有特色的科技智庫研究,結成科技戰略咨詢的社會網絡;二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學研究,聚焦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點領域,以提升科技情報分析的質量和效率為目標,加快知識庫、數據集、方法論及工具箱建設,強化重大科技決策的技術支撐;三要健全科技戰略決策的體製機製。推動形成多網互嵌的前沿掃描與信號捕捉機製、多視角的需求洞察與機會研判機製、多主體協同的布局調整,力量重組及資源重配機製,以及全過程的效應評估與失效復盤機製。

增進“應勢而動”的布局效度

在因勢而謀的基礎上,還要應勢而動,將戰略調整的意圖和行動邏輯嵌入長期、中期、短期創新布局過程。增進布局效度的前提是摸清情況,系統梳理和分析上海人才、資金、平臺、設施、數據、場景等各類要素的“家底”及開發利用情況,從規模和結構兩個維度出發,分析各類要素供給的戰略匹配度。

上海啟動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以來,一手抓條件和能力建設,一手抓體製機製改革,謀劃並布局面向未來的物質技術基礎建設,營造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4%左右;通過實施高峰人才引育、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等行動,完善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等政策,人才總量穩步增加,結構進一步改善。依托國家實驗室、研究型大學、高水平研究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戰略科技力量逐步壯大;大科學設施、功能性平臺、數據中心、算力基礎設施等日趨體系化。

未來一個階段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目標已經明確,在內外部環境不斷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要將戰略敏捷落在實處,必須解決好任務、力量、資源及空間布局等問題。在任務布局方面,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市科技委的統一領導下,健全科技戰略決策體製,做好重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的方向與領域抉擇。在力量布局方面,進一步推動建製性科技力量與社會創新力量的協同配合,同時深化AI for Science、AI for Technology的超前部署,讓矽基智慧更好賦能知識生產和科學研究。在資源布局方面,強化創新要素向未來產業重要領域匯集的政策引導,建立因科學問題、國家任務、市場需求而異的驅動機製,探索生態型、指令型、引導型等不同的整合路徑。譬如,上海擁有全球最密集的光子和生命科學大科學設施集群,這些“家底”耗資不菲,但在狂飆突進的科技浪潮中能級可能快速衰減。當前的重要任務是依托這些來之不易的條件和能力基礎,利用有限的機會窗口,面向全球運籌創新資源,策劃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設施驅動的前沿科技創新,將其轉化為推動重大科技突破和產業升級的動能。在空間布局方面,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並在特定區域謀劃和布局面向未來產業培育的“科創核爆點”,聚焦資源配置尚未到位、商業模式尚未定型、利益格局尚未固化的新興領域,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藝開發-產品設計”的全鏈條貫通,改善創新要素在各環節的配置,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搶占產業創新製高點。

謀劃“順勢而為”的生態位勢

強化戰略敏捷,是基於對科技創新規律深刻認識的高效治理。既要只爭朝夕,應勢而動,搶先布局快變量;也要風物長宜放眼量,順勢而為,在創新生態演化分異的偶然性中,涵養慢變量,讓要素匯聚、成果湧現、人才輩出成為必然。

肯尼斯·斯坦利和喬爾·雷曼在《為什麽偉大不能被計劃》一書中提出“小任務靠計劃,大成就靠踏腳石”的觀點,強調了鋪墊“引導成就偉大事業的踏腳石”的重要性。其實,信息透明、互信合作、開放公平、市場機製健全的區域創新生態,正是通過要素支撐和能量補給,為創新活動提供接續不斷的“踏腳石”。Deepseek、宇樹科技等“六小龍”企業橫空出世後,杭州迅速躥紅。科技企業為何“紮堆”於此?歸結起來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引致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日趨成熟的城市“數字底座”、高質量的數據資源、長三角大學和科研院所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知識轉移及科技成果轉化、地方政府竭誠服務的“店小二”意識、以“四個千萬”為特征的企業家精神,恰好為推高杭州科創生態位勢提供了一塊塊的“踏腳石”。

上海正努力成為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創新戰略高地和全球創新網絡重要樞紐。2024年,上海科學家在《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期刊發表論文158篇,占全國總數的29.6%。胡潤研究院發布《2024全球獨角獸榜》,上海65家企業上榜,位列全國第二。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上海-蘇州”集群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五位。可以看出,在基礎前沿探索、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培育,以及區域科創體系化能力形成方面,上海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是,上海仍需進一步提升創新生態位勢。清華大學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4》顯示,倫敦、舊金山-聖何塞、紐約位列全球創新生態排名前三,上海進步明顯,較上一年前移9位,躍居第四。上海在“開放與合作”和“創業支持”方面表現不錯;“公共服務”雖驟升19位,但仍未排進前十;“創新文化”不足66分,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戰略敏捷需要在區域創新生態層面得到響應,具體可以從推動形成新的連通性、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社會創新創業氛圍上下功夫。

一要推動形成新的連通性。“江(長江)河(大運河)湖(太湖)海(東海)”讓上海及整個長三角坐擁天然的連通性,生產要素得以快速匯聚並高效轉化,造就江南地區的長期繁榮。上海要建成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必須謀劃和推動形成新的“江河湖海”。進一步強化資金、技術、設施、物資、數據、算力等物質技術要素的互聯互通。同時,把握好創新生態演化的新動向,加強跨領域、跨區域的思想交流、政策溝通、產業聯動及生態互洽,改善非物質層面的連通性。

二要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上海聚焦提升企業感受,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優化營商環境8.0行動方案已發布,各項舉措持續落實落細。“店小二”的服務意識,不僅表現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還要“手勤腿快”,更要“心到”。“心到”的核心要義是“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在前不久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表述引起民營企業的廣泛共鳴,這應該成為上海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根本遵循和著力點。

三是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總有一些地方在響應範式變遷、超前縱深布局、匯集創新要素方面表現卓越,從而在面向特定領域的創新鏈、產業鏈上形成獨特優勢。究其原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是關鍵。上海開埠以來,契約精神、誠信意識、規則感漸漸成為社會風尚,奠定了良好商業氛圍的文化基礎。但同時,“想贏怕輸”的精致主義和守成思想也逐步抬頭,民營企業的發展動力相對不足。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上海企業僅20家,遠遠落後於浙江的106家和江蘇的89家。基於文化的優勢是保持和發展持續創新競爭力的源泉,創新文化更是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滋養科學家精神的土壤。上海應進一步發揮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浦江創新論壇等高等級學術交流平臺的作用,繼續加大優質科普資源供給力度,推動形成“政府敢支持、科學家敢幹、資本敢投、企業敢闖”的創新創業氛圍。

強化上海科創的戰略敏捷,需要通過“強大腦”,提升決策水平;也需要“健身體”,增進布局效度;更需要“養氣血”,謀劃生態位勢。只有這樣,才能讓上海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巨浪中,找準正確航向,行穩致遠。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04-13&id=429109&page=7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