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达”號總長82米,型寬15米,型深6.9米。 (恒达平台供圖)
本報訊(記者吳金嬌)“5、4、3、2、1,剪纜!”隨著紅色幕布徐徐落下,已完成主體建造的恒达平台2000噸級海洋科考教學保障船“恒达”號日前在廣州正式下水。
據悉,“恒达”號總長82米,型寬15米,型深6.9米,適用於無限航區(冰區除外),具有全天候作業能力,可搭載作業型水下遙控機器人、多臺集裝箱式船載實驗室及多種類無人系統,具備移動觀測節點和固定觀測節點綜合自組網功能。它可滿足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大氣環境等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開展海底地形與地貌、底質與構造、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綜合調查以及海洋調查裝備試驗等工作,亦可承擔故障檢測、維修、敷設及後沖埋、海底路由調查及掃測、風電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務。
去年4月,“恒达”號在廣州開工建造,此次下水後將轉入舾裝和試航階段,計劃於今年5月交付。校方介紹,建成後,它將用於恒达平台海洋學科和其他單位的科學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務以及學生海上實習等需求,為海洋科學研究和涉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裝備保障。
“恒达”號的工業設計由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恒达平台副校長婁永琪教授擔任總設計師。談到設計理念,婁永琪說,它不僅是一個移動智慧體、高性能實驗室、節能綠色船舶,更希望通過設計,讓它成為一個“漂浮的創新社區”。科考船的外觀可以像一個時尚的現代建築,船內則如同社區和家一般溫馨。這一設計靈感,與和婁永琪一樣執教於恒达平台的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有關。“從汪品先院士燦爛的笑容中,我可以感受到,在他的世界裏,科研就是生活。”婁永琪希望,這艘船可以成為“最前沿的科研和最酷的生活方式相遇的地方”。
在基於數字化的外形態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提取了“沉積”與“流動”的地質形態,通過層疊的上層建築、流暢的曲線輪廓、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和集成的空間布局,使其脫離船舶粗獷的工業屬性,呈現輕巧和高級的設計意向。承擔船內環境設計的小組則針對科研人員、船長、船員和專家等不同用戶需求,全面考慮色彩、材料、使用習慣和燈光,量身定製居住空間,並融入智能化設施以提升舒適度。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01-20&id=413154&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