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發展至今,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研究者、師資、國內外合作項目等,在使用孔子學院這個名稱時,往往對其內涵的解釋和認知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我們作為孔子學院的主導方,對“孔子”這個概念的發掘和運用並不充分。比如,孔子學院的內涵與孔子思想的關系;孔子學院的教育理念與孔子教育理念的關系;孔子學院以中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為主,與孔子周遊列國傳播的思想和傳播本身的行為之間有哪些傳承關系;孔子如何看人,看世界,看交流,看矛盾……這些對孔子學院海外生存發展有哪些借鑒價值;既然以孔子為名,世界自然首先視孔子學院與孔子有直接的精神傳承關系,那麽孔子的世界觀如何指導孔子學院的工作;“孔子的世界”與“世界的孔子”之間存在著哪些落差;孔子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究竟如何;如何使作為中華文化一部分的“孔子”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不會被等同於中國文化的全部。也就是說,必須將孔子或中國文化置於一個全球化的語境和環境中去向世界說明。
從這些復雜的關系中,實際上可以概括出一個孔子學院的基本功能,即“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的窗戶,是中外“互看”之窗、世界“互看”之窗。每一所孔子學院都猶如一本書,這本書的每一頁都由兩部分構成。以德國的孔子學院為例,這本書可以采取雙封面、雙編排方式,封面分前後,共兩個封面,一面是“中國看德國”,一面是“德國看中國”。從一個封面翻開,看到的是一個角度;從另一個封面翻開,看到的是另一個角度,從兩張封面和內容看是兩本書,而兩部分合起來實際上又是同一本書,這種書的結構和編排方式,對理解孔子學院的工作性質和工作方法,有一定的啟發。
孔子學院的足跡應該在孔子學院這本大書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也會隨著孔子學院的發展壯大而不斷加厚,加印,重印,重版。
孔子學院是中國珍貴的外交資源,中國海外形象大使,自帶中國溫度、中國情懷,所以也不能僅僅自限於海外中文教育與中國文化傳播機構,更要註重介紹當代中國的科技、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現狀,使孔子學院的發展與中國的發展保持同步,以此保持鮮活性。換句話說,孔子學院的工作還屬於民間外交的範疇。
當然,視角使然,孔子學院的工作究竟屬於官方還是民間?這個問題敏銳,也敏感,更難回答。但通過孔子學院可以實現很多外交目的,這是實實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無論是外交還是孔子學院,最終目的都是要塑造中國形象。孔子學院以中文與中國文化為媒,更柔和,更具親和力,也更具靈活性,體現了“讓事實說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民間外交效果。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空前密切,中國人和世界各國人的直接交往大增,中國人與外國公眾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了。而在日常往來中,每個中國人的一言一行,無不表達了中國的文化、國情和政策。孔子學院作為中外合辦的語言文化交流機構,實際上創造了中國人與外國人交往的機會,因此,其本身就是一面鏡子、一個舞臺、一個廣場,在其中,每天都在發生著中外文化交流的真實故事。因此,可以說,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個民間大使。在向世界說明中國和在全世界塑造中國形象方面,一座座孔子學院,就是一臺臺播種機,將一顆顆中國形象的種子,播撒到全世界。哪怕是絕壁頑巖,只要有了孔子學院這塊土壤,有了中文熱這場春風,就一定能化雨澆灌出一棵棵幼苗,而如果苗已破土而出,並開始茁壯成長,也就有了欣欣向榮的希望。
在實際工作中,應逐步從“推”到“拉”,從“外輸”到“內生”,從“點”到“面”,從“單一”到“多樣”的方向轉變。總之一句話,把我們要給別人的,變成別人自身的需要。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但只要朝著這個目標把工作做細,中文與中華文化終能走進世界。
孫宜學 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502/12/WS67ac0e8fa310be53ce3f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