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提問:最近,DeepSeek橫空出世,春晚舞臺上扭秧歌的機器人也為人所熟知,我和一些同學都很興奮,想加入創業行列。大學生創業,要註意哪些問題?
恒达平台創新創業學院教授許濤:相關研究表明,盡管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意願上升明顯,但創業三年存活率仍不足5%。數據揭示了一個現實:創業從不是浪漫的青春敘事,而是充滿挑戰的開拓實幹。在創業風險和就業結構性矛盾並存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要做好以下準備。
首先,需建立系統、科學的創業認知。當前大學生創業存在三大典型認知偏差:一是將創業等同於技術創新,忽視消費者真實需求。比如,多次獲得省級以上創新創業賽事金獎的某智能無人機項目團隊,執著於解決飛行控製精度難題,而忽略用戶對操作便捷性的需求,遺憾地錯失了市場窗口。二是盲信“風口效應”,追逐AI、機器人等熱門賽道而忽視自身興趣、專長與市場適配性。其實,真正的創業機會往往來源於對行業趨勢的深刻理解與洞察。因此,學生在選擇創業方向時,要結合自身興趣、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從解決小問題開始,聚焦市場細分領域,開發針對性產品或服務。三是把融資當作創業成功的標準,忽略價值創造與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創業不是驗證創意的實驗室,而是資源與消費者需求的動態匹配過程。
其次,須養成新的思維模式,人工智能素養,並持續增強創新創業能力,成為既具備硬實力和軟技能,又超越學科專業界限的“X型人才”。“X型人才”,可以理解為具備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專業能力,同時在知識深度、能力廣度和思維創造性上能夠自我迭代、敢於探索的創新驅動型人才。國內外研究和實踐表明,成功創業需同時具備技術專長、商業洞察力與團隊領導力三大核心素養,而這三項能力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重疊率並不高。比如,某AI製藥公司創始人和創業團隊盡管擁有名校光環,卻因缺乏創業公司管理經驗最終倒在上市前夜。創業是團隊作戰,要求創業者在專業縱深維度深耕技術,在跨界融合維度拓展商業思維,在個人成長維度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此外,學生創業者還需具備較強的領導力,善於激勵人心,組建優勢互補、誌同道合的團隊,並積極尋求外部支持,加入創業孵化器、尋求創業導師指導等,從而彌補自身不足,持續增強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
最後,站在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的新起點,教育工作者既要呵護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更要引導其建立理性創業觀:創業不是就業的替代方案,而是價值創造的又一路徑;不是財富自由的快車道,而是能力躍遷的修煉場。大學生以工匠精神雕琢產品,以商業思維洞察用戶,以企業家精神擁抱產業變革,勇於嘗試,敢於失敗,方能在創業大潮中行穩致遠。
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4/15/nw.D110000gmrb_20250415_1-14.htm